浦城非遗
2014-10-21 11:01: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第三节 应重点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浦城肉燕 浦城肉燕是本地的著名特产,是以猪的新鲜瘦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因其细而润滑、脆而爽嫩、入口时有燕窝的味道亦称为肉燕。肉燕的品质优良,是本地民间筵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 浦城肉燕制作(当地人称"打燕")过程:(1)选料:选用上等的猪后腿部位富有弹性的新鲜瘦肉。(2)处理:切成小块,剔除附带的肥肉、皮膜及筋骨,取其纯瘦肉。(3)搅肉泥(茸):用硬木圆锤反复捶打,捣成肉泥。(4)尔后拌入一定数量的薯粉,合成硬坯。(5)成形:将硬坯放在案板上,用燕棍(圆长光滑木棍)反复加工碾卷,至如纸一样的薄片即可。(6)可折叠裁切成8厘米见方,方便包装和食用。 浦城肉燕制作技术性强,几百年来一直是师传徒﹑父传子,至今谱系甚多,全县从事肉燕制作多达几十户。民国20年(1931年)就成立浦城肉燕商业公会,商号较著名的有:姚恒泰﹑行兴﹑谦盛﹑泉兴﹑刘庆余﹑复源鑫﹑永成兴﹑三盛合﹑熊永和﹑恒记﹑全泰﹑亨聚﹑友记﹑永和记﹑赵松记﹑安记等。解放后成立手工业联合社,集体生产,后公私合营归县饮食服务公司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开始单独经营,其间潘文辉﹑张老五等肉燕系列产品最具影响,广受欢迎。潘文辉跟随师傅邱三妹学习打燕技术,一起学习的同辈还有叶有梅、伍元兴、张老五等,曾带大批徒弟延续至今。 浦城肉燕的食用:基本上以包"扁食"的形式加工成汤名"太平燕",随着菜谱的发展,肉燕食用有蒸、炸等多种形式。有用片状肉燕包馅的名"燕扁食",用条状肉燕包馅成球状的名"燕丸",有制作精致"金钱燕"等。 数百年来,浦城肉燕在当地的宴席菜谱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民谣称肉燕"肉脆燕嫩汤又鲜,一尝三味举座欢。来日亲朋重相聚,定将此菜桌上添。"久而久之,有宴即有"燕"( 肉燕 ),渐成风俗,人们寓其太平吉利之意,有菜谱取名"太平燕"。凡民间设宴请客,太平燕上桌,同时放鞭炮,即宴席正式开始,"无燕不成席"至今依然是当地习俗,是浦城宴席文化的内容之一。 根据相关资料,浦城肉燕拟申请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浦城马灯戏 马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历史悠久,其源出年代暂无考证。有传说在100多年前,在忠信镇溪源村炭坞自然村的白马岗发生塌方(泥石流)山崩地裂时,古人见一白马冲天而起,认为是白马精作祟,乃扎白马,唱戏,设祭白马精。之后,当地再无灾害,以为吉祥,遂成习俗。历史上兴盛的时候,浦城马灯戏辐射全县,几乎每个乡村都有马灯戏戏班子。在"文化大革命"前,以忠信镇客家人聚居地下庄村最为流行。 马灯戏最初形态是乡村灯会的一种娱乐形式,与正月闹花灯、舞龙灯差不多,以热闹喜庆颂吉祥平安,在民间有走乡串村、送帖演出的习俗。 与闹花灯、舞龙灯不同的是,马灯戏的"灯"是形式,"戏"是内容。其表演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和民间传说。马灯戏大型剧目不多,主要是折子戏。其演出内容包括天上、人间、鬼域三界。马灯班和马灯戏,在乡村民俗活动中,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 马灯戏最早建立在民间歌谣基础上,以浦城民歌和江南曲牌中的马灯调为主,兼吸收松阳调、相思调、婺源调等。其道白地域风格突出,以土官话为主,参插浦城方言,使道白显诙谐、幽默。当赣剧、三角戏传入浦城时,马灯戏很快吸收了赣剧的南词北调和三角戏中的干唱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浦城马灯戏艺术。 马灯戏的特色道具"马"用竹篾编织造型、蒙上纸张绘画而成,头和身体可活动分离,颜色取五行中东、南、西、北的青、红、黑、白。表演时"马"套在表演者身体上,由少男少女操纵动作,状似骑马,通常是在马灯戏的开场节目。在"十番"乐声中,少男少女骑"马"上场,和手执短棍的舞师配合起舞,或奔腾、或碎步,驻足而立时,表演者轻拽马缰,马嘴可一张一翕。马匹逢双数上场,可二、四、六、八匹,视表演环境和主人要求而定。 马灯班在走乡串村送帖的时候,须随"马"前行;在公共场所表演时,须高挂"马"头;在正月闹灯走家串户时,戏班进宅门之前,"马"须绕房屋走一圈,寓意可驱邪化煞保平安,百姓则在家中备果品、糕点、桂花茶等招待,封赏蜡烛、小红包。在正月闹灯结束后,有与"龙灯"、"花灯"一样的烧灯习俗,"马灯"于正月二十烧灯,来年重新制作。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浦城开设马灯班传教有近二十处。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马灯戏被打成"四旧"而沉寂至今。目前尚有在世的艺人均年迈体弱,马灯戏艺术后继乏人。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下,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保护,曾有零星活动尝试。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