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非遗
2014-10-21 11:01: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浦城传子木偶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浦城文人王明秀在民间提线木偶的基础上,始创浦城传子木偶。传子木偶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 浦城传子木偶属提线木偶,一个戏班需要4个--5个艺人,其中主台1人兼报幕,上手1人操器乐,鼓师1人,提线1人-2人,每人均要会唱。 王明秀一生酷爱戏曲,喜爱提线木偶,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木偶配一块提线板,板上拴11根提线,使木偶操持起来更加灵活自如,艺术表现力更强。 传子木偶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一个显著特征,演出的同时始终伴有一木偶称郭公(浦城话称王乞止),其类似戏班中的丑角,典型形象是留长辫子,动作滑稽夸张(提线板上多拴1--2根提线以操作辫子和舌头),郭公可自由游走于天界人间,可与剧中人物对话,亦可道剧情的话外音。其滑稽、插科打诨的本地语言对白,与剧中人物华丽、大气的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作用。 传子木偶戏唱腔为江西弋阳赣剧高腔,同时又唱歌谣,称歌谣腔。歌谣18首,男女声歌谣各9首,用渗有浦城方言的"官腔"(俗称正字)演唱。唱词由创始人王明秀编写为四言八字唱词。其道白用渗有浦城方言的"官腔",惟郭公上场用浦城方言。歌谣腔听起来近似道士腔,节奏好似曲牌体,但无曲牌名。选唱歌谣根据人物角色身份和剧情而定。帝王将相上下场常用《朝天子》、《将军令》、《大得胜》等曲牌。据艺人自述,祖师爷传给艺徒有十八字口诀,即"唱腔高低半仄,全靠来龙去脉,不清唱就道白"。传子戏的演奏乐称为对花。创始人王明秀还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土地山神、樵夫村姑、黎民商贾等正反人物角色及城郭田园、宫廷茅舍、平川峻岭等自然环境分别编写四言八字唱词。叙述剧情主要依靠艺人道白介绍。 浦城传子木偶戏节目繁多,按朝代分期;节目内容基本分三大类,一是上天类,神仙佛祖故事;二是宫廷类,帝王将相故事;三是民间类,渔樵耕读故事。如今经常演出的有《岳飞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三国演义》等连台本戏。 浦城传子木偶的基本特征:一是广泛性。由于唱词为文人所编,节目都是一些历史故事,即适合农村演出,又能得到文士的欣赏;二是灵活性。一个班艺人少,转场方便;三是适应性。传子木偶戏节目繁多、丰富,可长时间演出,节目不重复,也可短期演出,仍可观赏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是生动性。节目中既有华丽、大气的唱腔,又有滑稽、插科打诨的对白。 传子木偶戏的价值体现:一是学术价值。传子木偶戏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的功能,在其他木偶剧中实属罕见,其艺术上的独特性,丰富和完善了闽北地区乃至中国木偶戏剧的内涵。二是实用价值。传子木偶戏依然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抢救和保护传子木偶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近年来,浦城传子木偶戏艺术引起国内外戏剧学者的广泛关注,省内报刊、电视台相继都作了采访报道;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部门进行了努力的挖掘和整理。 200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二节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浦城包酒 浦城包酒属酿造发酵黄酒,纯粮酿造,其酿造技艺方法独特为浦城独有,是浦城著名特产之一。浦城包酒历史悠久,史上,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对包酒多有赞誉,见诸于各类史料当中。明万历《浦城县志》中记载:色似琥珀,其味醇浓,俗名"七倒金"。 清朝著名学者梁章钜(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评价尤为突出,他数居浦城,必饮其酒,每为之倾倒,并赞之:"余谓必求琥珀光者,惟浦城之红酒(包酒)足以当之,似此色香味俱佳,再得藏至五年以外者,当妙绝天下矣";"若贮至十年,恐海内之佳酝无能出其右者矣"(语详《浪迹续谈》)。 浦城土地肥沃,久负"闽北粮仓"盛名,历史上"岁一获而粟米裕如,邻县咸资接济",家家户户用纯粮酿酒是民间的生活习俗。浦城包酒最早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形成。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兑入当地谷烧(白酒)可防止米酒霉变,后来人们发现兑入谷烧的酒质更好,就成为特定的加工程序,并且有了地方特色的名称"浦城包酒"。随着酿造技术的成熟,浦城包酒还加入了许多中药材浸泡,在原酒质不变的前提下,营养保健的效果更好,口感更丰富醇绵。历史上包酒酿造历来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民国期间,“其中以利兴盛生产的水酒、叶友三的包酒(即加饭酒)较著”(《浦城县志》)。包酒酿造技艺通过家族代代传承,在民间能工巧匠人数众多,家庭酿酒极为普遍。 浦城包酒工艺复杂独特,用料讲究。酿造程序大致为:选用浦城优质糯米—山泉水浸泡—蒸煮成熟饭—淋水摊凉拌粬—杀菌落缸—糖化发酵—加入谷烧—陈化贮藏—过滤罐装—成品出酒。酿酒所用泉水,均取自特定的泉眼,不得有任何杂质。酿造的最佳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清明,每年农历十月十,在当地称为"酒生日",有民间酿酒作坊在开工时放鞭炮、敬天地、祭酒神的生产习俗。 近年来,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浦城包酒再一次腾飞,地方企业已创"渔梁驿"、"七斗金"、"桂花露"、"小密"四个品牌。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酿造技艺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酒香飘出家门,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浦城包酒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历史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酒文化,是浦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8年,浦城包酒被浦城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0年,浦城包酒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