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西医融合之道与人文之光——评《中医的科学密码》
2025-08-27 09:53:2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彭榕华 7月的一个周六,福州西湖大梦书屋,暑气蒸腾中氤氲着茶香与哲思。福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讲师、中医养生专家和中医科普专家梅之凌老师以新著《中医的科学密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5年出版)为引,与茶学专家、临床医师展开了一场以“生活中的中医智慧”为主题的对话。台下听众或许想不到,书中那些关于“脉管压力”“微循环储备”的精妙理论,正萌芽于十三年前他初入伤寒教研室时坐的“冷板凳”——当诊室门庭冷落,这位学者选择在养生理论与体质辨识的荒地上开掘中西医融合的深井。从西湖书屋的文化对谈到学术深山的孤独攀登,一位伤寒学者的创新之路映照出中国医学的未来图景。 《中医的科学密码》一书共分为四篇,以临床实践为根基构建中西医融合体系。第一篇《发热》通过持续发热案例指出西医学退热理论的不足之处,揭示人体散热的三大途径,阐明中医理论对于退热的临床意义。第二篇《科学的评价标准》指出,检验一门学科是否科学的标准应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为依据,而不仅仅只是实验数据和所谓的“科学方法”。第三篇《高脉管压力综合征》创新性地提出了“高脉管压力综合征”“储备循环”等新概念,为中西医融合提供可落地的桥梁方案。第四篇《恶性肿瘤》提出引发启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四个要素,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益的补充思路。全书以“发热—高脉管压力综合征—肿瘤”三大病症为主线,“微循环系统”为纽带,融“守正创新”的人文智慧于其中,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对于指导临床疾病治疗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颇有启发意义。 梅之凌的学术转身充满戏剧性。当从行政岗位转向《伤寒论》讲台与国医堂诊室时,他遭遇了所有青年中医共同的困境:患者更信赖“白发老中医”的刻板印象。他在自序中坦言,这段“冷板凳期”反而促成其研究视角的独特转移——当同行聚焦临床诊疗时,他敏锐发现养生防病领域存在巨大的学术空白。 不同于常见的养生知识汇编,梅之凌的探索直指中医核心难题:个体化差异。他在书中深刻指出,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特殊性,只有辨识清楚体质状态,才能制订个性化养生方案。这一认知成为贯通其中西医融合思想的桥梁。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到现代循环生理学,他将中医“气血”理论与西医循环系统创造性联结,提出“高脉管压力综合征”等新概念,在人体血管张力与中医“肝气横逆”病理状态间建立了解剖学关联。 这种创新并非书斋幻想。书中详述的典型案例令人信服:西医体检“指标正常”者,经中医望诊却发现眼周发暗、桡动脉紧张等“阳虚水停”征象。这类“健康的不健康者”现象说明,构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面对“中医是否科学”的世纪之问,梅之凌展现出难得的理性锋芒。在《中医的科学密码》中,他通过发热机制、高血压本质、恶性肿瘤防治等现代医学难题,揭示中医整体观的方法论价值。 书中对“多次服用退热药导致疲劳食欲不振”的分析尤为精辟:当西医聚焦体温调节中枢时,中医却从“汗出伤阳”角度警示过度退热的危害——两种视角本质是微观分析与系统观察的辩证统一。这一思辨深植于福建伤寒学派的学术基因,其师承脉络可溯至福建省名中医张喜奎教授提出的“六经为纲,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张教授强调“需以动态病机观统摄个体证候演变”,梅之凌进一步将张氏“病证动态观”与现代技术结合,提出“储备血管张力”这一可验证的生理学指标。书中以高血压为例,通过监测血管张力动态变化,捕捉“肝阳上亢”证候的早期微循环障碍——这正是对张喜奎“病—证—症”结合理论的现代诠释。 更难能可贵的是,梅之凌将导师的学术精髓升华为文化自信建构路径。当书中批判“中医不科学论”时,其内核呼应张氏“以临床实效证真知”的务实哲学。这种师徒学脉的承续,在《找自己》“认知决定选择”的命题中形成回响:从张喜奎的“动态病机观”到梅之凌的“脉管压力量化模型”,中医科学性的论证始终扎根临床沃土,而文化自信正源于对疗效真实性的坚守。 梅之凌的学术创新,始终散发着武夷岩茶的氤氲清香。作为福州茶养书院的创始人,他总结的“通、补、悦、静”茶养四性与中医“和谐相融”理念深度融合。 在《中医的科学密码》的致谢中,茶养书院不仅是写作场所,更是思想实验场——这种独特的人文气质,使其理论建构超越单纯技术层面。茶在他手中成为体质辨识的媒介。2022年福建省广电集团的“茶与健康”讲座上,他详解六大茶类的性味归经;2024年福建博物院“茶与中医养生”活动中,他进一步深化茶道精神与中医哲学的融合,提出“茶性即药性,茶道通医道”的核心命题,并系统阐释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特质对调畅气机的独特价值。 当西医仅看到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时,梅之凌构建了“茶性—体质—症候”三维养生模型,这正是《中医的科学密码》提倡的“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日常生活实践。这种人文关怀更体现在他对医患关系的重塑中。书中特别感谢患者的信任,称其为“临床素材的提供者”,与《找自己》提出的“善解人意尤为可贵”形成互文。在茶香萦绕的诊疗空间,医学不再是冷峻的技术操作,而成为生命体验的共情场域。 《中医的科学密码》的终极抱负,是创建一套“中医框架为骨,西医成果为肉”的新医学体系,直指医疗协作困境与慢性病防控成本难题。梅之凌提出的解方充满东方智慧:医务人员应“同心同德、各就各位、资源互通”,这恰似其描述的茶汤境界——不同性味的药物如茶叶般在水中交融,共奏调和之功。 书中《恶性肿瘤》篇对此有生动诠释。当西医聚焦癌细胞剿杀时,他转而关注“区域病变环境”的改良,提出保持“中枢神经指令统一、循环系统压力稳定、内脏功能协调、微生态平衡”等四维防治观。这种整体思维既源自《伤寒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固本理念,又赋予现代微循环理论支持,典型体现其“新医学”的融合特征。 梅之凌在武夷茶山考察时曾发现一个隐喻:那些树龄百年的水仙茶树,根系深入红色砂岩裂隙,方能汲取特殊矿物质形成“岩韵”。他的学术探索同样如此——当《中医的科学密码》的根系扎进《伤寒论》的古老地层,枝叶却伸向西医循环生理学的现代天空;当茶养书院的紫砂壶倾出“俭乐敬美”的茶汤,《找自己》的“认知先导论”已化为民众健康选择的指南。 这位学者在自序中寄语,新医学体系或将成为我国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此刻的福州,茉莉花茶的清香正从闽江飘向大海,而中医融合创新的航程,不过刚刚起锚。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