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效应
2025-08-13 09:23:4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刘丽贞 构建“大思政课”大格局,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让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辩证关系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显性育人以直接、明确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思政课程、主题教育等传递价值观念,具有目标清晰明确、内容系统权威的特点。隐性育人则通过校园文化浸润、实践体悟、师生互动、网络影响等间接方式,把思政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为自觉,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优势。 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虽方式不同,但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育人目标上同向同行,在方法上互补互促,共同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目标一致性。无论是显性育人通过直接的理论灌输传递核心价值,还是隐性育人通过间接的浸润渗透潜移默化影响思想,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塑造其道德品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二是功能互补性。显性育人是基础,搭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方向引领,明确应该怎样;隐性育人是延伸,侧重情感共鸣和行为内化,解决知行相资的问题,检阅学生的现实表现。如思政课通过讲解劳动精神的内涵进行显性教育,而志愿服务实践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二者结合使教育更完整。三是过程协同性。在实际育人过程中,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协同作用。显性育人没有借助隐性载体的实践土壤营造沉浸式氛围,容易陷入说教式灌输,难以真正入脑入心;没有显性引领提供清晰的价值坐标,隐性教育可能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变得零散,容易陷入“价值模糊”。只有将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力,才能构建更立体、更有效的育人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部分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存在主体协同不畅、资源整合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 一是主体协同不畅。一些教育者将显性课程与隐性环境割裂开来,导致教育的主体各自为政。二是资源整合不足。学校开展的一些隐性教育往往仅停留在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表面层次,未能深度绑定思政教育目标进行精心策划和巧妙安排,达到沉浸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效果。三是协同机制缺失。现有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显性教育的知识考核,评价模式以考试为主,很少对学生综合素养、实际表现等隐性育人的效果展开评价。缺乏对教师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这直接限制了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等不同岗位人员形成育人合力。 ◆“大思政课”视域下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协同路径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推动协同育人落地见效。 一是构建主体协同机制,形成“教师+全员”的育人合力。校内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联动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打破不同育人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壁垒,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后勤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并加强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开展,推动专任教师直接有力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服务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共同发力。校外聚焦“大师资”建设,拓展协同网络,发挥政府、企事业、家庭等社会育人主体力量,遴选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组织领导干部、院士、学科带头人、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开展现场教学,丰富实践师资库,打造学生身边的导师队伍,构建成“人人皆育人”的“大师资”体系。 二是拓展协同育人资源,构建“理论+生活”的育人内容体系。将显性育人的核心内容转化为隐性育人的素材,深度挖掘校内资源,以先进的育人理念建设有高度有文化的思政育人场景,通过大学生艺术节、戏剧节打造校园文化艺术思政大课,不断丰富校内育人载体,耦合理论的思政教育与生活的思政教育、艺术的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日用不觉地进入学生脑中心中。打破校地壁垒,高效利用校外资源,促进高校与周边教育资源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深入挖掘和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以红色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嘉庚精神、“闽人智慧”等八闽特色文化等为内容支撑,合力共建大课堂、大平台,打造“行见八闽”“场馆里的研学实践”“指尖上的思政课堂”等实践育人品牌,多形式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热辣滚烫、可触可感的生活中感受时代洪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理论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化,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一致性闭环。 三是完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效果”的综合评价机制。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标准。突破传统评价方法单一和评价指标同质化的局限,既通过考试、论文等考核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度,也通过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参与度等观测其价值践行,特别是对“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予以学分认定;综合运用多主体评价等方式与智慧校园、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思政教育的过程性评价与隐性效果评价,更加全面衡量思政育人实效,倒逼协同育人落地。健全教职员工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考核首要指标,明确各岗位立德树人核心职责及落地举措,将他们参与“行走的大思政课”的实践指导纳入考核评价,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实践指导的具体要求,推动“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主动性,凝聚“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的育人合力。 “大思政课”格局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协同也是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本质的体现,其理论创新性体现在将分散的教育要素重组为有机的育人系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二者的动态平衡机制,持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