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丹桂:一缕桂香飘千年
| 2025-11-26 10:24:3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又是一年丹桂花开,南浦大地,处处飘散着馥郁芬芳的丹桂花香。 浦城是“中国丹桂之乡”,这缕氤氲千年的芳香,早已成为浦城儿女记忆中的“乡愁味道”。 浦城丹桂,以其花香浓郁、花色艳丽而闻名。作为当地常见的园林绿化和行道树木,丹桂不仅扮靓城镇,其经加工后亦可食,丹桂花茶、木樨茶(又称丹桂茶、桂花蜜)等特色食品应运而生,因其风味独特,寓意吉祥,成为当地待客和馈赠的佳品。 近年来,浦城丹桂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早已跳出“只赏花色、只闻花香”的传统模式,从丹桂花茶、木樨茶、丹桂花酸枣糕等丹桂食品加工,到持续推动丹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小小丹桂正不断被赋予多元价值,成为带动当地增收致富的“金桂”。 千年古桂 根脉流芳 浦城丹桂又被称作红木樨,种植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南朝。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贬为吴兴令,在任期间深爱浦城山水,就曾留下过“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等咏叹桂花的诗句。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状元及第,皇帝宋仁宗赵祯作《赐状元章衡诗二首》,其中有诗句“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此“丹桂”指的就是章衡家乡的浦城丹桂。 元末明初时,相传隐居在浦城富岭匡山的刘伯温,在《上清词》中留下“天上月,影悠悠,似镜看看又似钩。自是嫦娥甘寂寞,桂华相对度千秋。”的千古名句。 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特产卷中记载:“木樨,邑有白、黄、红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并称:“上有丹桂甚巨,数百年物也。中秋花开,满城皆香,邑人视之为桂神。”
种满丹桂树的街道 1989年,浦城丹桂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种植,苗木也开始大量上市,2003年,丹桂被纳入浦城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设规划。 截至2005年,浦城全县已有丹桂苗木基地30多个,全县种植桂花260公顷,苗木300万株,总体资源培育规模超过1300公顷,相继成立木樨园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三叶果品厂等丹桂食品加工企业。 2007年1月11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浦城县为“中国丹桂之乡”。 生长于临江镇水东村杨柳尖的浦城丹桂,又称九龙桂,树干粗壮,分叉九枝,树体高大,冠幅占地300余平方米,树龄1100余年,以“唐桂”收入《中国桂花集成》,2013年12月被评为福建桂花树王。 2010年,浦城丹桂荣获福建省“花王”称号,丹桂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桂茶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浦城丹桂”被列入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了国字号“身份证”,“浦城丹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5年9月,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发布,浦城丹桂上榜,位列第十。 如今,浦城全县百亩以上连片种植丹桂的(基地)已超过200片,全县注册丹桂(相关产业)公司16家、合作社77家,丹桂广场、丹桂山庄、丹桂一条街等以丹桂命名的地点颇多。浦城人还出品了《丹桂女孩》歌曲,将世代相传的丹桂情结融入诗歌、舞蹈、戏曲、字画、剪纸、摄影等各种文艺作品中,形成当地独特的丹桂文化,也成为浦城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缕桂香 百味生花 浦城丹桂的花香,带着秋日独有的醇厚与热烈,同时掺杂着草木的清润,浓而不腻,醇而不烈。而这份让人沉醉的芳香,也被一代又一代的浦城人用巧思留存,酿作舌尖上的百般滋味。 木樨茶是对丹桂花的甜香气息最纯粹的凝练,其制作技艺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千年。
冲泡木樨茶(资料图片) 不同于传统茶的形态,木樨茶在储存状态下更像是“桂花酱”。其制作以当地优质丹桂为原料,采摘时,人们会仔细挑选那些色泽鲜红、香气浓郁的桂花,先过筛去除其中夹杂的沙土,再小心翼翼地用鹅毛挑出其中的残叶残枝、花梗、花蒂及变色、缺瓣花,确保每一朵桂花都干净、完整。再经过烫花、漂洗、糖渍等古法十二道工序制成,整个过程的制作工艺虽然并不复杂,但费时费力,尤为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 制成的木樨茶盛放在透明的玻璃罐中,细碎的鲜红花瓣混合着透明的糖浆,色泽诱人。舀一勺入口,不似普通蜂蜜那般甜腻,而是带着丹桂特有的清润甜香,取一两匙在杯中,冲入沸水,原本蜷缩的肥厚花瓣在热水中舒张开来,桂花的清香瞬间四溢,入口尽是桂花香气,沁人心脾,这便是木樨茶最传统的饮用方式。 若说木樨茶凸显的是桂香的纯粹,那么丹桂酸枣糕便是多种风味的奇妙碰撞。作为浦城当地的另一种特色美食,当酸枣糕的浓郁果香遇上丹桂的清润甜香,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唇齿间释放。入口的瞬间,酸枣的可口酸甜率先激活味蕾,紧接着,丹桂的甜香散开,温和冲淡了酸味,软糯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嚼劲,果味与花香层层递进,不甜腻、不涩口,进而越嚼越香,每一口都是酸甜与清香的完美平衡,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木樨茶、丹桂花茶与丹桂酸枣糕,浦城丹桂还被制成了各式各样的乡愁美味。桂花糕松软香甜,桂花酒酿融入米酒的醇厚和酒香,还有桂花酥、桂花糖……这些浸润着丹桂芬芳的美食代代相传,仿佛凝固了时光和记忆,让这份独有的香气,不仅能闻在鼻尖,更能尝在舌尖、刻在心头,成为浦城最动人的味觉名片。 一园丹桂 富民万家 坐落于浦城县荣华山组团的荣华古桂园,种有丹桂300多亩,其中树龄超过30年的就有1100棵。眼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漫步园中,不时就能偶遇几名前来“打桂花”的工人,只见竹竿子一挥,树上的桂花就哗啦啦地往下掉,好似下起一场浪漫的“桂花雨”。 “2004年,县里成立了桂花协会,发展到现在,会员已有一百多人,大部分都是像我这样种了几十年丹桂的花农。”浦城县桂花协会会长徐关松谈起这些年来浦城丹桂产业的发展,颇有感触,他们主要以销售丹桂苗木为主,早期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三五十万元,但随着丹桂苗木市场饱和,绿化市场“宠儿”变换,他们也不得不转变思路,寻求突破:一方面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把丹桂鲜花供给企业做木樨茶、丹桂花茶、丹桂酸枣糕等;另一方面,也在修剪树冠提高品质和做花篮、花柱等造型的大型盆栽上下功夫。 “这是我编的第4代花篮了。”徐关松带记者走进了他的种植基地,顺手对花盆造型的丹桂进行抹芽。“这些造型,都是我自己琢磨的,出去看到有什么好看的,就自己研究,目前市场价在3000元左右一个,今年已经卖了快50个。”徐关松说,只有想方设法做产品,才有机会打开销路,让手里的丹桂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木樨茶、丹桂酸枣糕……这些都是我们儿时记忆里的乡愁美食。现在,我们也把这些当地的美味,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三叶果品厂负责人叶绍友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年都要从花农那里收购十多万斤的丹桂鲜花,做成木樨茶、丹桂酸枣糕等丹桂系列产品在各类平台上销售,而在浦城县,像这样把乡愁美味做成乡愁产业的企业,还有不少。 浦城,不仅有制作木樨茶的传统,也流传着窨制丹桂花茶的技艺。在当地,不少茶人正传承着这一非遗技艺,将丹桂花香窨制进茶香中,也映射到浦城人日常的茶生活里。
丹桂花茶产品 “壹叶传奇”品牌创始人张锦波便是其中之一。2023年,张锦波返回家乡,授权成立浦城壹叶传奇茶业有限公司,与丹桂花茶窨制技艺传承人刘强联合组建专业团队着手制作、推广浦城丹桂花茶。走进该企业的生产车间,丹桂的花香和茶香便扑面而来,车间里正赶着花期生产丹桂红茶。丹桂红茶以红茶为茶坯,窨制后兼具红茶的醇厚与丹桂的甜润,汤色金黄,蜜糖香显著,即便是茶汤冷却后依旧能够持久留香。 张锦波介绍,除了丹桂红茶,他们还生产丹桂白茶、丹桂乌龙茶等不同品类,在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目前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开始生产到去年年底,已实现总产量2万来斤。 2023年,浦城县“丹桂花茶窨制技艺”还被列入南平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浦城丹桂产业已初具规模,在食品加工产业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地还积极发展丹桂观光等新业态,每年丹桂花开浪漫之时,总能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赏桂、采桂、品桂香的过程中,感受浦城独特的丹桂文化。 记者手记 漫步在冬日的浦城,感受着处处弥漫的丹桂花香,这一缕香,仿佛正无声诉说着这个“中国丹桂之乡”千百年来的悠悠往事。 从江淹的“桂之枝兮刺天”到刘伯温的“桂华相对度千秋”,再到县志中“满城皆香”的记载,丹桂的身影始终摇曳在浦城的历史长卷中。人们寄予丹桂的文化情结也早已融入了诗歌舞蹈,化作了地名和路标。木樨茶等独具特色的产品,也成为浦城人民根植于心中的乡愁记忆和情感寄托。 时光流转,丹桂依旧馥郁芬芳,从“卖树苗”到“做产品”,从传承千年的非遗制茶技艺到联动热门爆款的“新茶饮”……浦城人民用智慧和巧思,将转瞬即逝的花香,酿成了舌尖上可触可感的百般滋味,发展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 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其核心就在于对自身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守正创新,用科技提升产品附加值,用文化赋能品牌价值,用文旅拓展产业边界。正如浦城丹桂的这一缕芬芳,曾掠过诗人的笔尖,留下千古佳句;曾穿过农人的指缝,凝结成代代相传的技艺;如今,它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张行健 邱春静 汪夜印)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