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润村韵 产业富民心——浦城县党溪村的五年蜕变
| 2025-11-25 09:45:25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初冬,晨雾轻笼山峦。漫步在浦城县管厝乡党溪村,村口牛鼻山公园枯黄的草叶间藏着未褪尽的绿意,几株银杏挺立于林间,金黄的叶片缀满枝头;茶坪清澈的水沿着山涧缓缓流淌,水底的鹅卵石泛着温润的光;远处,连绵的青山下,是一片片孕育着希望的生态公益林。这个藏于闽北山峦深处的村庄,“十四五”期间,以基础设施升级夯实民生根基,以家风研学打造文化品牌,以产业转型拓宽增收路径,让这个曾经的普通山村,蜕变成宜居宜游的“幸福村”。
墙面彩绘栩栩如生 “以前村里房屋外立面斑驳破旧,墙面广告乱贴乱画,看着就让人糟心。现在墙面彩绘栩栩如生,走在村里就像逛景区!”提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潘水清打开了话匣子。“十四五”开局之初,党溪村“两委”就锚定“民生优先”目标,启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口的牛鼻山公园成了村民最爱的休闲地,木凉亭、休闲长椅错落其间,银杏、海棠等花木四季常青;道路“白改黑”工程让村庄主干道彻底“改头换面”,沥青路面平整宽敞,配套的路灯让出行更安全便捷;村主干道立面改造则为村庄披上“彩衣”,沿街围栏外墙统一翻新,邀请专业美术团队绘制的农耕场景、家风故事等彩绘栩栩如生,成为网红打卡点。“现在村里环境比城里还舒服,亲戚来都夸认不出了。”潘水清笑着说。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为发展铺路。作为国家级康养基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党溪村的古枫树林、“呆谷”溯溪等景观素来深受游客喜爱,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得天独厚。“如何让游客‘来得勤、留得久、消费多’?”这是村“两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樵夫家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2022年,管厝乡以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推行“双领办”发展模式:由乡党委牵头领办浦城县管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各村党支部同步领办“樵夫家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精准引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产业,走出“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路径。党溪村紧扣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以研学产业为突破口,开辟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富民新赛道。
“四同“体验基地亲子区 徐强/摄 “我们从村里家风好的家庭中,共筛选出26户60间‘四同’家风体验民宿。游客来此不仅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亲手制作米粿、笋干等特色美食,还能与村民拉家常、聊家风,听民宿主人现场分享自家故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家风魅力;不同时节还有挖笋、摇蜂蜜、编竹篮等农耕体验项目。”党溪村党支部书记张青文介绍。
学员们在体验石头彩绘 张丽/摄 石头彩绘、剪纸体验是研学活动的“爆款项目”,村里邀请浦城县美术协会成员张丽为学员们授课,彩绘课堂上,学员们在张丽的指导下绘制出“孝亲石”“诚信石”等家风主题石头彩绘;剪纸课堂上,非遗艺人手把手传授技艺,剪出“家和万事兴”“邻里互助”等家风主题作品。据统计,“四同”体验基地自创办以来,共接待来自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海洋职业学院等单位游客共计200余批次、6000余人次,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近50万元。 文化研学的火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而特色农业则为村民的腰包筑牢了支撑。“十四五”期间,党溪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依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等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茄子和西瓜等特色农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闲置土地”变成“增收宝地”。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柯聪/摄 “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作为种植基地,基地所有的日常管护和采摘工作,全都交给本村村民。”党溪村支委张福友介绍。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劳作有薪金,在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同时,还让村里的老年人也能参与其中。“不仅土地流转有租金,我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周秀花算了笔增收账,脸上满是笑容。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新增研学体验项目,让家风更浓、产业更旺、村民更幸福。”党溪村党支部书记张青文表示,将持续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绘就更美乡村画卷。(张依婷)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