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文艺文化 > 正文

浦城这缕芳香,撩拨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

2025-10-30 10:39:20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浦城的秋天,总被一缕丹桂芳香轻轻唤醒。这香气不似梅寒兰幽,却带着温润的烟火气,从南宋书院的窗棂飘到明清诗人的案头,再漫进近代学者的笔墨里,成了文人墨客心尖上的牵挂——它是能勾起乡愁、慰藉理想、安放淡泊的“知己”,让无数笔尖为它停驻。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贬为吴兴(今浦城)县令。在任三年,他留下不少诗赋,如“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赞赏了浦城桂树之盛。他卸任回京城后,还留下了“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的思桂情怀。

唐贞元初年,林藻和其弟林蕴一起进京赶考,途经浦城县梨岭时,兄弟俩在岭头题下姓名并各折桂一枝,立下必中的心愿。结果,林蕴于贞元四年明经及第,林藻也于贞元七年进士及第。衣锦还乡时,林藻在题名处再题诗一首:“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此后,人们称梨岭为“折桂岭”。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状元及第,皇帝宋仁宗赵祯作《赐状元章衡诗二首》,其中有诗句“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此“丹桂”指的就是章衡家乡的浦城丹桂。南宋贤臣大儒、理学家真德秀,在浦城讲学期间,见书院桂树“缀金满枝,香溢讲堂”,便在《浦城学记》中写下:“桂生是邦,香尤清绝,士人折之,喻登科之喜”。彼时的丹桂,是士子们“寒窗苦读”的见证者,花香里裹着“月中折桂”的期许,连墨香都染上了甜意。

元末明初时,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隐居在浦城匡山,并称“匡山四贤”。他们都非常喜欢这里的丹桂,每逢丹桂花开,便一边相邀赏桂,一边吟诗作对。刘伯温在《上清词》中写道:“天上月,影悠悠,似镜看看又似钩。自是嫦娥甘寂寞,桂华相对度千秋。”

到了清代,浦城丹桂成了诗人抒发心事的“引子”。朱彝尊客居浦城时,秋夜被桂香扰了清梦,起身写下:“桂落浦城秋,香残客思悠;月明阶下露,偏照故乡愁。”一缕香,便勾出了他对故土的万千牵挂。而查慎行则偏爱巷口那株老桂,他在《浦城杂咏》里写道:“老桂倚颓墙,花开不趁狂;风来香暗度,静里得清芳。”不写桂的繁盛,只赞它的“不争”,恰合文人追求的淡泊心境。在他们眼中,浦城丹桂的香,是藏在烟火里的清雅,不像名园名花那般招摇,却能在寻常巷陌里,给人最妥帖的慰藉。 

近代学者,也难抵这缕芳香的诱惑。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察浦城时,对浦城桂花也有偏爱:“过古桥见桂树,枝斜覆青石板,花瓣落处如铺金,风过香透衣袂,此景他处难寻”,字里行间满是惊艳…… 

千百年来,浦城丹桂年复一年静静开放,用一缕缕芳香牵惹着文心。它是理想的象征,是乡愁的寄托,更是淡泊心境的写照。那些为它写下的诗句、记下的文字,早已和桂香融在一起,成了浦城最珍贵的文化印记。原来,一树树芬芳,真能让无数文人记挂千年,也让浦城的秋天,永远带着心动的温度。(柳志勇 袁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10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