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如何” 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 2025-10-28 15:08:5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在福州庆城社区活动中心内,居民在休闲阅读。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与建设工作,长期关心指导社区治理格局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对社区治理中的党建工作、基层民主、群众服务、治安水平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市军门社区考察时,提出“三个如何”的社区治理之问:“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落地实施、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汇聚民力、回应民需的“最先一公里”。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省始终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如何”重要指示作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不断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积极发展社区基层民主,构建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提升群众获得感方面,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一是提升社区服务可及性,开展完整社区建设,科学规划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综治中心、便民服务站等资源,推进“放管服”改革,将政务服务窗口下沉至小区楼栋,实现就近办、马上办,形成“一站式”社区服务网格。二是提升社区服务精准性,推动社区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创新嵌入“长者食堂”“四点钟学校”等特色功能,为新就业群体子女开设公益暑托班,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照护需求,构建“全龄友好社区”。三是提升社区服务可持续性,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化党组织与党员“双报到”机制,盘活社区“五老队伍”,推行“社区服务积分制”,创新实现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区生活品质提升。 第二,在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统筹社区秩序与社区活力两项要务,构建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在社区治理秩序方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本土文化灵活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群众思想共识、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及时防范化解社区矛盾风险,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专业法治队伍“五员进社区”,创新“妈祖评理室”等矛盾纠纷调解方式,实现社区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精准处置。二是在社区治理活力方面,以“近邻党建”为抓手,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推动基层组织有机整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省社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引进专业社工机构,组建“银发先锋队”“巾帼志愿者”等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结合闽派特色文化开展社区邻里节、民俗展示、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在增强群众参与感方面,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社区实现机制。一是贯通社区群众民主参与渠道,探索完善群众议事厅、网络议事群、板凳议事会、台胞交流坊等基层民主运行方式,构建多层次、制度化民主参与平台,形成全覆盖的民主参与链条,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激发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意识。二是技术赋能民主参与流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闽政通、“鼓楼智脑”等智慧治理平台,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简化社区事务参与程序,提升诉求处置响应速度,优化跟踪意见处置流程,促进社区治理结构扁平化。三是拓宽社区基层监督方式,构建省级系统谋划、市县分级实施、乡镇街道具体负责的监督下沉工作机制,统合社区群众监督力量,探索“四定一督”机制、“六个一”基层监督工作法,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保障基层社区治理的平稳运行。 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要以“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数字赋能的治理机制,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根基。 第一,坚守政治高度,把牢社区治理正确方向。强化党建引领核心地位,始终坚持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社区思想道德建设,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化“近邻党建”创新探索,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延伸。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持续探索党员与党组织“双报到”机制,完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党员负责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开创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新局面,加强社区工作者政治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社区落地生根。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区服务民生温度。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合理推广长者食堂等社区服务品牌,完善社区养老托幼设施,提供嵌入式专业化服务。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建立空间布局合理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完善困难家庭帮扶机制,开展特殊群体定期探访制度,提供心理疏导、情感纾解等服务,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规范化开展社区更新,深挖总结苍霞社区改造经验,持续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巩固提升移风易俗、两岸融合等社区文化治理成果。 第三,要创新服务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社区。推进数字化智慧治理,依托数字福建建设优势,打造全省统一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治理资源,串联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门实现社区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一网统管,开发统一集成的智慧服务应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区建设。提供简约化政务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完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工作机制,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创新多元化服务供给,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服务机制,以“马真精神”和多元化服务方式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要丰富民主形式,提升社区活力与治理效能。统筹安排资源、服务、管理向社区倾斜,使基层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有人,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有效化解基层社区矛盾,创新发展“居民议事厅”“楼栋议事角”“线上议事群”“直播协商”等基层协商灵活形式,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贯通社区事务参与渠道,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实践,聚焦社区公共事务的关键小事、长期难事,维护人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广泛吸纳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区民主治理效能。 (吴军民 徐贺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