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影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2025-11-04 15:32:4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周星 蔡东亮 进入新时代,福建凭借海丝文化核心区与对台区位双重优势,正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厦门的金鸡奖与福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形成双城联动格局,带动了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有福电影”品牌持续塑造文化认同,虚拟制片、人工智能、XR影像等技术赋能正在重构创作生态。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潜能,以科技赋能塑造文化新生态,正成为“闽派特色”再出发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电影逐步形成“主流化、多元化、国际化”并行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福建影视需要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发挥区位优势,整合海丝文化、侨乡资源等,构筑面向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的外向性叙事能力,以“在地化叙事+国际化传播”的双轮驱动为核心,既承接“文化强国”“一带一路”传播使命,又在区域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辐射圈与跨国文化对话中开辟具有福建辨识度的路径,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品牌。 制度化平台与标志性活动:“双引擎”赋能福建影视产业升级 自2019年起,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这一“制度化落地”不仅带动了福建影视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更象征着国家级文化资源的地方化转向。金鸡奖的常态化运行,使“节展—产业—城市”形成稳定的联动机制,并推动厦门完成了从“天然摄影棚”向“影视出品地”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合,更体现出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深层变化。厦门现已形成以影像生产、后期制作、宣发经纪及创意策划为核心的全链条生态,成为区域影视产业体系的重要枢纽。以《扫黑·永不放弃》《去有风的地方》等“厦门出品”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展现了“在地景观—文化记忆—叙事实践”的互动逻辑:它们一方面依托地方空间生产影像符号,另一方面又在全国传播中反哺城市文化形象与区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的常态化运作,也使厦门成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推动了厦门影视产业链的延伸与创新,也强化了地方文化自信。金鸡奖不仅是一项荣誉性节展活动,也成为福建影视产业制度化升级与文化认同再生产的重要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金鸡奖的在地化机制进一步延伸为跨域传播的平台。 如果说金鸡奖的落户为福建影视提供了制度化平台与产业聚合的内生动力,那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则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构建了福建电影对外交流与国际拓展的窗口。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重要影像平台,该电影节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理念,吸引了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展,境外影片比例超过九成,国际评委来自多国,有效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能见度,也推动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循环。这一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展示,更在于机制创新:通过市场活动与创投体系的制度化运作,构建了涵盖创作、融资、拍摄与推广的全链条合作网络,显著提升了福建在全国影视生产格局中的节点地位。近年授牌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平潭、泰宁六大拍摄基地,使福建成为面向东南亚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影视拍摄与交流枢纽。这些案例表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推动文化互通、技术创新与国际叙事共建的作用日益凸显。 土壤与内容:以“有福电影”品牌战略引领闽派影视创作 福建影视产业的内生发展与外向拓展,最终都落实于内容生产与文化表达的层面。近年来,福建在“有福电影”品牌战略的统筹下,逐步探索出以题材创新、文化资源转化与跨域合作为核心的创作机制。这一战略不仅强化了福建电影在全国的文化辨识度,也使其在国际传播体系中具备了更为主动的参与位置。 福建电影的竞争力首先来源于其题材资源的再生产与叙事结构的更新。从题材来看,福建电影是一座涵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与侨乡文化等的“富矿”,共同指向闽派影像的“红、蓝、绿”三大创作方向。红色影像延续革命历史传统,强调集体记忆的再现与国家叙事的延续。蓝色影像凸显海丝文化与两岸交流的视角,构筑福建作为海上文化枢纽的现代叙事框架。绿色影像则以现实主义和生态文明为主题,回应社会转型与环境伦理的当代议题。三者共同构成闽派电影在精神谱系与文化逻辑上的三重坐标。 近年来,福建影视创作亦多关注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中的普通人经验,通过微观叙事呈现宏观变迁,推动“影视+非遗”工程,将闽剧、高甲戏、芗剧、莆仙戏等传统艺术影像化,探索非遗资源向影视文化资本的再转化,建构出具有文化记忆深度的影像风格体系。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动涌现出《阿克达拉》《浪花朵朵》等一批兼具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作品。 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构筑福建影视文化产业新生态 当前,虚拟制片、人工智能与沉浸式影像等前沿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影视工业的生产逻辑。对于福建而言,主动融入这一技术变革,不仅是缩短与影视强省差距的必要路径,也是构建“闽派特色”现代性表达的重要契机。 一方面,可依托“数字福建”的基础优势,构建区域性影视云计算与公共服务平台,以形成“技术共享—资源整合—创作协同”的生产体系,为中小型创作团队提供可负担的高端技术支持,降低优质内容生产门槛,从而为闽派影视的创新提供持续动能。另一方面,推动影像产业与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加快落实《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通过资金扶持与拍摄服务机制,推动创作与消费有效联动。通过设立影视服务中心、完善协拍制度与文旅联动机制,实现影像生产、城市传播与文化消费的联动闭环。从机制层面看,福建影像生态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是否能在创作源头嵌入影旅融合思维。未来,应推动制作方与文旅部门在项目策划阶段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剧情—场景—旅游体验”的系统衔接;依托“微短剧里看福建”等计划,构建包含实景剧本游、文创产品与数字交互体验的衍生体系;并通过大数据反馈评估影视对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形成“创作—传播—转化—反馈”的循环机制。 区位优势与海丝通道:对台合作与国际传播的双轮驱动 福建凭借对台区位优势与海丝历史渊源,在两岸影视合作与国际传播领域中形成了兼具地缘性与制度性的战略位置。一方面,通过对台合作深化文化认同与市场联动;另一方面,借助海丝通道推动国际传播与文化共建。这种从区域互联到全球互通的多层次扩展,使闽派影视成为国家文化外交与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践场域。 在两岸层面,合作逻辑由交流互访转向内容共创,激活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形成跨地域的文化共同体。未来,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围绕闽台融合主题的内容共创项目。充分发挥新媒介平台的协同作用。借助海峡两岸网络微短剧大赛等机制,鼓励两岸青年导演与编剧以微短剧为实验场,在“低成本—高共鸣”的模式中探索新叙事形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从传统影像生产延伸至社交媒体语境,形成媒介融合型的文化互动新模式。在国际传播层面,可依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落地福州的制度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合拍片、市场发行与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对接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联合展台”等官方渠道,推动闽派影视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持续亮相,实现从国家层级到地方主体的多元叙事联动。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对微短剧等新兴内容形态进行本地化译制与叙事改编,利用YouTube、TikTok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动“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文化传播转向。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