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福建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9 16:45:5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黄秀娟 俞霞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福建文化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福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为主要内涵,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业产业升级和效率变革。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智能机器人、自动化导览系统和智能推荐算法等新技术,能够为游客提供实时信息咨询和个性化体验,缓解热门景区高峰期服务供给不足、调度效率不高等问题。游客消费大数据和游客画像分析技术,能更加精准地对景区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有助于解决我省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等业态供需失衡、同质化开发等问题。通过智能客服系统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处理客户咨询和投诉、预测文化旅游需求和价格,提升运营效率。 (二)新质生产力能够创新文化旅游业商业模式与业态类型。新业态是由技术驱动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产品类型或组织方式。以数字技术对八闽文库、非遗、民间工艺和民俗等优秀文化资源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结构化存储,借助VR、AR、MR等数字交互技术创造跨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提供足不出户的深度游览体验、线上展览、虚拟演出直播,带动数字文旅业态发展和“线上数字引流、线下实体消费”的商业模式创新。 (三)新质生产力能够重塑文化旅游业产业生态与价值链条。新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通过产业融合和技术应用形成高度创新、可持续性的生产力。新技术应用和新业态出现催生OTA平台和马蜂窝、小红书等平台经济崛起,成为连接供需、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核心节点和流量入口,使得文化旅游业产业生态和价值链条得到重塑。文旅经济从单纯的观光经济向深度体验、情感连接、自我实现等高附加值体验经济全面转型,消费者愿意为独特、难忘、有意义的体验支付溢价。故事、设计和IP等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价值来源,数字版权、IP授权、衍生品开发等成为重要收入渠道。 ◆新质生产力驱动福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我们应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与赋能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设施设备更新、劳动力素质提高、场景创新升级、产业链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设施设备是技术的重要载体,要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一是以智慧文旅服务推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把智慧票务、智慧营销、智慧导览、智慧服务等纳入文化旅游业经营单位的市场准入、等级评定、绩效考核、退税奖补的评选标准,配合“两新两重”政策,用足用好各级资金、专项债等,推动市、县、乡、村文旅基础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以数字产品创新推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参评《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机会,支持我省5A景区、省市级文博场馆等利用我省特色海丝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虚实结合,开发大型深度沉浸式数字化文旅产品,带动设施设备智能化高级化改造。三是以智慧管理创新推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完善全省文旅数据资源中心,推动文旅企事业单位入驻平台并实施智能化管理,奖补结合,推动入驻单位设施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更新改造。 (二)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要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一是以前沿技术应用推动员工素质提升。以前沿技术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推动我省文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前沿知识、技能培训。二是以业态创新推动劳动力结构优化。引导文旅企业打破空间界限、产业边界,优化重组生产要素,创新新业态,如数字文旅、智慧旅游、在线演艺、沉浸式旅游等,推动我省头部文旅企业引进大模型开发、数据分析、人机对接、工艺设计等高精尖领军型人才。三是以模式创新推动劳动力素质提升。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开发民宿平台、导游服务平台等,引导文旅企业引进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推动我省文化遗产活化、场景创新、业态创新。一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激活文化IP。通过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对我省重点景区、文博场馆、非遗等进行数字修复、创意设计、内容生产,开发深度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产品,并通过直播带货和沉浸式市集,将福建传统饮食、医药、民俗节庆等非遗与国潮消费结合。二是科技赋能消费场景创新,打造云上消费新亮点。利用3D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我省重要文物、戏剧的展演形式等进行创新,如对省博物院的文物进行云端展出,对我省戏剧、歌舞表演开展云端演出等,提高文旅消费的情绪价值与圈层认同,提升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三是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催生新增长点。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手段破除资源利用的时空障碍,发展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影视旅游、低空观光、沉浸式夜游等新业态以及“云上农场”“云上牧场”“云上渔场”等数字旅游新产品。 (四)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旅游产业链开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布局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链并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一是强基韧链,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速运用数字技术、场景营造等创新手段补链强链延链,集中资源对海丝文化、妈祖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领域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或招商,加快实现文化IP原创性突破和产品迭代、产业升级。二是数字赋能,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以三维扫描与重建、高清摄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福建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采集与数字资源库建设,引导链上龙头景区与酒店、文创工坊等协同开展数智化转型,打造一批典型智慧文旅链条。三是点链协同,推动产业链整体跃升。遴选、培育福建文旅领域“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参与福建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提高市场引领力和资源控制力。围绕茶文旅、文化创意、滨海度假等领域培育产业链“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龙头文旅企业向中小微文旅企业开放营销渠道、品牌授权,带动中小微企业有序衔接、深度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