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2025-07-03 09:07:4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洪向华 李梦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国际传播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对外接口”,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仍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失衡结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必须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思想的坚守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思想为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国际传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视角,从世界交往和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国际传播的原则、立场、实质、渠道等。一方面,从世界交往的宏观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得到普遍发展,世界上民族的、局部的交往将会被世界性交往所取代。另一方面,从媒介技术的微观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报刊、电报等媒介技术在思想传播、精神交往中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并深刻阐释了媒介的本质规定、内在属性以及现实功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断顺应国际舆论生态变革、聚焦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媒介技术”等理论的思想精髓,又结合当前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发展、新特征,提出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文明互鉴”“对话、合作、调适”“全媒体传播格局”等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思想。 二、实践价值:对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以来国际传播工作战略部署的总结,是继续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主线,对国际传播工作进行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并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思想深刻的科学体系。就国际传播的内涵要义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从全方位、多角度阐明了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五力”协同发展的逻辑架构。就国际传播的意义而言,进一步廓清了国际传播工作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使命。就国际传播的理路选择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并提出了重塑媒体格局、生产优质内容等具体对策。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价值,是对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既重视国际传播工作的理论创新,又注重传播工作的实际效果,积极提出并推动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围绕“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世界性议题,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时代价值: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但强大的力量,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持续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还存在“落差”,软实力亟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通过创新国际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建设以及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等策略和路径的实施,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目标不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新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文化力量。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优化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必须以“更有效力”为目标指引,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发挥地缘优势,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传播呈现出基层化、区域化的趋势。基层具有贴近受众、敏锐便利的传播优势,是挖掘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着力加强“国家—地方—民间”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地缘优势,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一是加快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为发力点,在数量上不断扩展、在质量上迅速升级,通过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和特色,努力成为地方国际传播工作的“排头兵”。二是挖掘独特资源,打造地方名片。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地展现了具体情境中的中国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向地方下沉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挖掘和提炼具有具象化、生活化的元素,并将其进行国际化的包装和呈现,通过讲好地方性“小故事”赋能国际传播“大文章”。 二、加强人文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人文交流活动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支柱,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形势下,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传承发展人类智慧和文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双边与多边合作。在双边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边合作,积极推动高层互访、国际会议、文化年、艺术节以及博览会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现代发展成果展示,促进双方的文明交流互鉴。在多边层面,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人文交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各国广泛开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媒体、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不断深化同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在双边和多边的框架下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格局。二是深化融合发展,创新人文交流形式。适应数智时代的传播规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打造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国际人文交流平台,通过实时互动、立体多元的形式将中华文明推向全球,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三、坚持系统协同,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是我们党推动对外宣传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离不开对外传播格局的保障作用和支撑力量,因此要牢牢坚持系统思维,有效发挥协同传播合力,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一是构建多渠道的传播矩阵。在用好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基础上,探索拓展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整合各层级、多领域、多类型传播渠道的优势,打造画出最大“同心圆”的优质平台;同时加强与海外媒体机构的交流,建立起对外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机制。二是推动多主体的广泛参与。既要发挥官方媒体的引领作用,又要发挥民间力量的传播作用,有效统筹政府、地方、企业、媒体、个人、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内外呼应、专兼协作的传播态势。 四、树立世界眼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国际传播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加快构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中国故事与世界的“共情共振”。一是做好精准传播。根据具体区域和国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话语创新,在国际传播中融入符合当地文化语境的元素,采用“贴近不同区域受众”、推进“区域化表达”的方式,提高国际传播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二是根植中华文明,提炼标识性概念。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精神内核进行叙事转化,打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三大全球倡议”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融通中外的传播内容扩大共同话语空间,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国的世界情怀。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党建部博士研究生]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