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奏响人海和谐乐章
2025-04-17 11:18:1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黄艳平 海洋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力度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海洋生态文化,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在逐步认知海洋、顺应海洋、利用海洋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所形成的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一切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念。中华先民自古傍海而居,耕海牧渔,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涵育出“人海和谐”的生态价值、“与道合一”的生态智慧、“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谐万邦”“海纳百川”的海洋和平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畏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中华优秀海洋生态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中华优秀海洋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中国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精神文化支撑,它以人海和谐共生的本质内涵,在新时代彰显出生态系统的相融性、发展模式的包容性和生态福祉的共享性价值。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须坚持人海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 倡导人海和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发掘中华优秀海洋生态文化资源,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深入发掘中华优秀海洋生态文化资源,利用“国际海洋周”“世界地球日”“全国海洋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开展海洋保护与绿色发展宣传和科普教育,强化海洋生态的责任意识、价值意识、发展意识、协调意识,汲取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智慧,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时守护、全域覆盖的海洋生态文明社会共识,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共享海洋福祉。 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陆地与海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是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的关键手段。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洋,根源却在陆地。必须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首先,实施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规划、标准、监测等监督管理制度的衔接协调,避免陆地污染向海洋排放,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其次,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针对近海陆域、海岸线和滩涂湿地等开展陆海生态“一盘棋”保护和修复,促进海洋栖息地及其功能恢复、生物资源恢复和物种复育,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这既是建设人海和谐共生的扩绿之路,也是增加优质海洋生态产品供给、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的必然要求。 兼顾保护与开发,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海洋绿色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低碳循环、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一是优化海洋空间保护与经济开发布局。编制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红线设定,明确海洋生态保护空间与开发利用空间。当前,我国已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形成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二是推动传统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依托科技创新,鼓励传统产业向更加清洁、绿色、高效的产业技术应用转型升级,探索海域空间生态资源集约高效清洁利用的新模式。培育壮大数智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绿色新兴产业。布局深海开发产业项目,如平潭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试点项目,并将红利向海洋生态旅游等产业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延伸生态产业链,拓宽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打通“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轮驱动,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一方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及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海洋生态文化IP+数字文旅”模式,开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增值、生态反哺的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创新多元“蓝碳”机制。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利用“蓝碳”优势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打造“蓝碳”经济全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效转换“蓝碳”生态产品价值。推动“蓝碳”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开展“生态资产权益质押+项目贷”等模式。建立多元“蓝碳”交易机制,如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构建“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价值交易体系。把生态要素的“含蓝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2022XZB005)阶段性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