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类书博物志科技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4-07-18 08:52:2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许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籍中的类书作为一种大型资料性书籍,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以备检索,是包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知识的载体。其中,书名含有“志、识、记”,对自然进行记识的类书,就属于博物志的范畴。类书中的博物志含有丰富的科技思想。我们对博物志中蕴含的科技思想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当代价值剖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二,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研究具有可借鉴的方法论启示,有助于开辟这方面研究的新领域。 ◆古籍类书博物志科技思想的收集与整理 西晋张华撰写《博物志》一书,开博物志范式。隋唐至元明则为博物志的拓展期,如《初学记》《物类相感志》《癸辛杂识》《物理小识》《菽园杂记》等皆是对历代科技思想之汇编。在西学东渐与清末修志浪潮下,博物志迎来向格致学再向科学转化的重大转变,诸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博物新编》等皆是直接普及近代科学知识。概括言之,博物志是古代科技思想的一种知识形态,撰写博物志是描述这种知识形态的方式。以其为科技史料,探讨其内涵及外延、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有助于深化科技思想史研究。 用文献学、训诂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博物志的科技史料进行搜寻、考证、分类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细致的文献甄别,按照天文、数学、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农林、制造、航海等现代学科的知识,系统、分类从魏晋至清末的博物志中整理出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农学、地理航海、医学铸造等科技思想。如隋唐天文数学所涉《封氏闻见记》《海涛志》,物理化学、生物学农学所涉《初学记》《元和郡县志》等;两宋天文数学所涉《续博物志》《事林广记》《通志》等,物理化学所涉《物类相感志》《老学庵笔记》等,生物学、农学、医学所涉《癸辛杂识》《夷坚志》《物类相感志》《事林广记》《桂海虞衡志》等;元明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集中于《物理小识》《菽园杂记》《长物志》《岛夷志略》,地理航海集中于《岛夷志略》《龙江船厂志》《漕船志》《武备志》等;清末天文、地理、航海等集中于《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地理全志》《地学浅释》《博物新编》,物理化学集中于《海国图志》《博物新编》等。 ◆对古籍类书博物志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第一,开拓性价值:开拓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的新路径。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类书博物志文献中的科技思想,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新范式。博物志的史料所记的事物涵盖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乃至自然规律,在分类体系上,往往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农学、医学等,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文献记载的有些技术与工艺还融入艺术元素,从而呈现出其文化底蕴。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科技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的结合,揭示传统科技文化与人文思想相互交融的一些规律。因此,该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研究,为开拓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第二,补充性价值:补充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内容的史料。历代学者因发现类书旧注的引用而找到已佚古籍的事例屡见不鲜。类书博物志收集了不少古代科技文献资料,可作为了解古代科技思想全貌的一种工具,值得今人全面、深入挖掘。类书博物志的史料都具有强烈的补充性特征,即某一时代的博物志承袭补充前几个时代的博物记识成果,同时也存在对上一时代的博物记识内容的批判与继承。例如同是对火浣布性质的记识,便在多部博物志著作间继承、批判、发展。《述异记》《搜神记》皆认为火浣布为树皮所化,《广志》则记载火浣布实为南方人的一种布质;《洞冥记》则认为火浣布为石麻之材质制作而成。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研究了张华《博物志》关于光学、流体、燃烧等物理知识,炼丹、石棉、天然气等化学知识,土壤、山川等地理知识,害虫的防治与天敌介入等生物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博物志》在科技史料上的价值。 第三,提升性价值:提升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主体性。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主体性,是我国先民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古籍类书博物志的发展脉络,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提升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就从张华《博物志》本身的继承发展来看,唐、宋、明时期都出现了对《博物志》的增补,如《续博物志》《博物志补》《广博物志》等。及至清代,补辑《博物志》佚文者很多,如周心如、王仁俊、马国翰、王谟等。以博物志范式而写成的典籍也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如宋代《物类相感志》到明代亦有胡赓昌补充内容而成的《广物类相感志》,以及清人的《物类相感续志》,又如从宋代洪迈《夷坚志》发展到元代的《续夷坚志》等。这些实践都生动体现了先民对传统科技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继承发展。 ◆对古籍类书博物志的研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对古籍类书博物志的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都有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古籍类书博物志萌芽于先秦时期,创立于晋张华所撰的《博物志》,后经隋唐、宋元、明清的继承、补充、辑佚,又至清代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在西学东渐影响下的扩容与创新,自成一种科技思想发展演进模式,实现了从博物志到格致学、从格致学到科学的跃迁。这一脉相承的博物志范式,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并经过历代的博物志文献传承记录下来,最终接入世界科学的发展轨迹。 从古籍类书博物志史料中提取科技思想精粹,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阐释,对其来龙去脉进行梳理,挖掘其当代价值,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科技思想汇入现代科学的路径,有助于赓续文脉、推动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同时,博物志是对古代科技思想的记录,而对记录本身的整理、总结、升华,也促进了科技思想的发展;经过发展的科技思想又以新形式的博物志记录下来,二者是螺旋式的上升样态。从对古籍类书博物志文献的考察和当代价值研究上,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建立,必须汲取博物志科技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并根基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籍子部谱录类科技思想的收集整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3VJXT005)阶段性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