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网络中国节·中秋 > 正文

【网络中国节 • 中秋】汉字里的“中秋”

2023-09-26 10:02: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我们来说一说汉字里的“中秋”。

“秋”的古字形像蟋蟀。蟋蟀是“秋虫”代表之一,有的地方称蟋蟀为“促织”。昆虫呢喃是秋季最重要的标志,而蟋蟀的鸣叫又是秋虫呢喃的重要标志。如今的“秋”字,表义字符“禾”传达出“庄稼收获”之义,这是秋天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关于“火”,有专家说表示秋天禾谷成熟,犹如火灼,也就是“似火的庄稼”。

中国的先民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3个月。因此,每一季也就有了上中下之分。对于“秋季”而言,也就是“初秋”“仲秋”“晚秋”,即农历的七八九3个月。这3个不同的“秋”合在一起,也被称为“三秋”。

需要注意的是,“中秋”与“仲秋”并不相同。“伯仲叔季”是用以称呼人的长幼次序的名称。用在“仲夏”“仲秋”这里,指的是“次序位于中间的”,也就是农历八月。“中秋”则是“处于秋天中间的”,也就是七八九3个月之中的那一天,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我们所说的“中秋节”,指的正是这一天。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八月节”。

中国的特色节日,大多对应着特色食物。中秋节最重要的食物当然是月饼了,地上圆圆的月饼,对应着的是天上圆圆的月亮。“圆”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符号,意味着“满”,意味着“完全”,还意味着“相聚”,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如果不团圆,就会惹起人们的相思之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为此写下大量感人至深的诗句,流传至今,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