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意蕴
2022-06-02 09:22:1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3 立足国情世情,坚持创新发展 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其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探索的艰辛,正是在这种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循环往复、交相作用中,我们创造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直面挑战、坚定信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是一条人类现代化的一般原理与国情世情相结合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大局”的交织,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之上,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彰显了文明的人民性;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彰显了财富的共享性;是改革开放而不是封闭僵化的现代化,彰显了社会的开放性;是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的现代化,彰显了理念的包容性;是全面协调而不是线性延展的现代化,彰显了发展的系统性;是和平发展而不是国强必霸的现代化,彰显了崛起的和平性。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所取得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所升华的系统性、原创性理论,所体现的具象性、实践性方法足以凝练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4 坚持和平发展,彰显世界情怀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放眼全球,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现代化进程催生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另一方面,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问题又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挑战的化解呼唤着适宜的现代化道路。伴随着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和平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大肆诋毁中国。他们制造了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以达到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恶化中国发展环境、遏制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国强必霸”并非铁律,“丛林法则”并非金规。中国的崛起不是靠“血”与“火”,而是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拼搏与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遵循,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我们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以“协和万邦”的世界情怀、“以和为贵”的处世准则、“天下为公”的使命意识,超越了内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方中心”的思维定式、“历史终结”的幻觉演绎、“资本逻辑”的价值扭曲、“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文明冲突”的文化误区,坚持以义利兼顾、弘义融利、互利共赢为主旨的正确义利观,创造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向全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作者:王岩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