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意蕴

2022-06-02 09:22:1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西方资产阶级在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同时创造了世界历史。面对既有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既不盲目依附、定于一尊,也不固守传统、游离在外,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尊重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展现出独特的理论意蕴。

1 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

社会力量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也就是说,社会历史是具有高度主体能动性的人类实践的结果,具有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历史辩证法,做到合规律性;另一方面要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从而能动地创造历史,寻找到一条符合本民族、本国家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对进步社会制度和先进社会形态的探索从未停歇,追求现代化道路的步伐也从未止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勇于以“胸怀天下”的情怀融入世界历史,谋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且善于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推动社会进步,充分彰显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使中国这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和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开辟出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现代化历史形态的新突破。

2 遵循辩证思维,打破单一模式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存在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采取何种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和它们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历史传统、社会风情等各方面有着内在关系。鉴于此,把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代化进程的西方渊源,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成了工业文明的到来,又要看到在“资本逻辑”的撬动下,西方社会拉大的两极分化、严重的生态危机、频发的社会问题和失落的精神家园,更要看到,正是“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等线性思维,使一些后发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民主乱象、经济滑坡和社会动荡之中。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类型中,文明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形态和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只有“单一模式”的谬误认识,充分体现了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现代化的多种样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则,又蕴含不同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内在价值意蕴。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进步的世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发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愿景之间的巨大反差,应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成为坚定“现代化可以不依附任何国家”和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力量。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传统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物欲膨胀、贫富分化、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话语权格局,展现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多维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与道路。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