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擦亮中华文明底色

2025-07-15 09:59:0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游客在三坊七巷扫码体验“金牌解说”服务。

城市历史文脉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动见证,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瑰宝,不仅能够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增强现代城市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而且对于守护文明根脉、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具有深远意义。

价值意蕴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城市历史文脉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有利于擦亮中华文明的鲜明底色。“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所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彰显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坚守。三坊七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这一城市历史文脉不仅完整保留了历史街巷肌理,更通过活态传承将传统建筑技艺、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诠释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有益于增进城市文化身份认同。当前,不少城市建设存在同质化开发倾向,一些地区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面陷入“千店一面”的窠臼,传统建筑被简单复制为商业符号,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地名受到更改而失去历史韵味。这些做法违背了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同“留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理念背道而驰。城市的历史建筑、传统饮食和人文气息共同构建的文化空间,通过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夯实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对城市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有助于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肯定并认同自身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在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征程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文化基因、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使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相融合,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相适应,既是对历史负责的体现,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担当。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让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焕发时代光彩,使城市历史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永恒魅力的重要窗口,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实践探索

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福州、泉州、长汀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传统街区、古建筑和文物保护领域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尤其是对三坊七巷等标志性历史建筑群实施科学保护,形成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系统性规划,使得这一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统筹兼顾文脉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对城市发展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激烈冲突,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坊七巷这片孕育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历史名人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商业开发的严峻挑战。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情况后,立即叫停拆迁工程,并及时启动了对历史名人故居等古建筑的抢救性修缮工作。这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做法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近年来,福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搭建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等举措,活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让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焕发新生,进而在统筹文脉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推动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1992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发表《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署名文章时写道:“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处理好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三坊七巷以传统坊巷文化为基础,通过开展传统节日、多元文化主题等体验活动,丰富城市历史文脉的现代表达。创新打造“非遗活态展示区”,让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传统技艺借助现代设计焕发新生;将刘家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改造为“古厝美术馆”,实现坊巷空间现代升级,这种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既守住了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又为历史街区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动能。

科学把握文脉传承与机制创新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福州创新建立文物保护“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专职机构、一支专业队伍、一枚审批专用章、每年固定一百万元专项资金),出台《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提供制度保障,这一系列举措在城市历史文脉保护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新时代以来,福州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根”与“魂”,通过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践行规划引领、政策护航、多规合一、文物优先等举措,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名城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推动城市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的协同提升。

力量之源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城市历史文脉跨越时空而生生不息,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厚植文化根基,需要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夯实文化引领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提振文化塑造力、提升文化辐射力。

以顶层设计为导向,强化规划引领,夯实文化引领力。顶层设计是引领城市历史文脉发展的“指南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为完善城市历史文脉保护规划体系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已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有关文件,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长效机制、推动保护传承提供了针对性指导。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征程上,应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和制度创新,着力推进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多规合一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平台,制定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专项规划,为城市历史文脉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有效夯实文化引领力,让文化自信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脊梁。

以整体保护为前提,守住文化根脉,增强文化凝聚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强化整体性保护。既要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注重戏曲、传统美食、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唤醒城市历史文化集体记忆;同时,要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汇聚保护合力,以此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抢救性修缮。贯彻“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微改造方式维护历史城区风貌,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提升防灾韧性,实现传统街区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三坊七巷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为目标,通过“重点文物修缮+片区综合提升”的模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保护示范效应,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

以活态传承为纽带,激活文化基因,提振文化塑造力。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保存模式不同,活态传承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发展。一方面,自觉运用“两个结合”指导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系统挖掘和梳理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契合的价值内核,打造彰显城市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践行“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实现现代转化,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运用3D建模、AR/VR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孪生平台使散布在城市中的遗产焕发新生等,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深化具有塑造力的城市历史文脉。

以交流发展为目的,促进多元交融,提升文化辐射力。面对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格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应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理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一方面,广泛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系统研究世界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经验,在建筑修缮上融合西方科学保护理念与传统工艺技法,在业态培育中吸收复合空间的发展模式,在文化传播方面引入VR虚拟漫游、AR场景复原等数字技术手段,让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焕发时代魅力。另一方面,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建设面向全球的城市历史文化交流平台,支持中外联合开展文物修复等项目在文明对话中实现互鉴共荣;策划“一带一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巡展,开发多语种数字文化产品,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故事,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傅慧芳 张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