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三下乡”实践队浦城行记!“稻香里寻非遗,田埂上探振兴”
2025-07-15 09:21:55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日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非遗助农"实践队师生深入浦城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探索非遗文化项目与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队员们行走在历史遗存与现代田野之间,以农科学子视角解码传统技艺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之道。 首日:叩响历史之门,指尖传承非遗 实践队首站探访浦城县博物馆,在商代窑群陶片与青铜剑影中,触摸四千载闽越文明脉络。转战非遗文化中心,队员们不仅观摩了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浦城剪纸,更亲手体验了古老的碑拓技艺。宣纸轻覆石刻,墨色渐染纹样,队员们在捶拓间隙感慨:"每一道纹路都是先民与自然的对话密码。" 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队员们参观浦城县博物馆 下午,队员们来到坐落于“梦笔生花”典故的梦笔山脚下的浦城县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参观了浦城青白瓷展厅。队员说:“平时我都是用光洁透亮的实验室烧杯,今天邂逅了一千年前在浦城土地里生长的陶泥与薪火相拥的结晶。它们不曾经过刻板刻度线的规范,但周身仍萦绕着泥土生命的光泽与质朴的意志,无声诉说着无数浦城工匠如何悉心赋予了它们这般清润的气质和永恒的呼吸。” 次日:解码产业振兴,探访富农新路 村振兴展销中心 在乡村振兴展销中心,山茶油、薏米酒等百余种地标产品铺开特色农业画卷。负责人指着"稻香米"系列介绍:"真空锁鲜技术让新米香全年不断。" 现场,队员们重点调研了"非遗+电商"模式——剪纸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使农产品溢价超30%。带队教师现场点拨:"这就是文化赋能产业链的鲜活案例。" 三日:赤脚踏泥田间,调研种植情况 实践的最后一天,队员们来到浦城县作物种植基地,与当地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户进行交流,了解浦城目前的水稻种植品种以及其他作物、种植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探讨了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并记录了调研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在发现田间立着剪纸风格的害虫防治图示,队员小张在泥泞田埂上兴奋记录:"把非遗智慧刻进田埂,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实践队成员田间合影留念 实践期间,团队与县农业农村局展开专题研讨。围绕"科技+非遗"助农模式,队员们提出建立高校育种实验室与地方品种资源库联动机制。非遗中心负责人当即回应:"期待农大帮我们开发可食用的剪纸糯米纸!" 离浦前夜,实践队在驻地举办成果展:拓印的农耕图鉴、稻穗标本与乡村振兴提案铺满长桌。队长程思潜总结道:"这三天我们既触摸到剪纸的温度,也丈量出稻穗的高度——农科人的使命就在这方寸之间。"据悉,该校可能将在浦城设立常驻实践点,持续追踪非遗农创项目发展。(程思潜/文 胡佳仪/图)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