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省内动态 > 正文

《没出息》爆红,强化两岸情感联结

2025-10-23 10:28: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日,大陆音乐人截取台湾民进党籍民意代表王世坚过往公开视频片段,创作歌曲《没出息》,上线后迅速席卷两岸社交平台。抖音、小红书与台湾PTT、脸书等平台上,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两岸网友自发转发评论,有人觉得歌词自带画面感,有人感慨两岸年轻人笑点如此相近。这首未走煽情路线、满是生活化调侃的歌曲,不只是一次网络热点,更藏着两岸青年突破交流壁垒、重构沟通秩序的深层逻辑。

歌曲《没出息》避开了政治话语的尖锐感,用生活化的幽默搭建起缓冲带,让两岸青年在笑声里完成观点的传递与理解。这种“软沟通”比强硬的争辩更有穿透力,也更易形成情感联结。而歌曲能跨越海峡引发深度共鸣,核心不在于表面的笑点,而在于精准踩中了两岸青年共通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偏好。

事实上,“没出息”三个字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市井气息,不是书面语里的复杂表达,而是两岸日常聊天中都会用到的词汇,连评论区里的互动都透着默契:有人说歌词“不绕弯子、听得明白”,有人认同这种直接调侃“比空洞表态更真实”,甚至有台湾青年分享,自己和朋友平时也会用类似词汇调侃不靠谱的人。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不是浅层的喜好,而是两岸同根文化孕育出的共同价值观,也是共鸣能跨越海峡的根本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歌曲走红后引发的二次创作热潮,本质上是两岸青年自发构建的民间交流网络。大陆网友将歌曲片段与王世坚的视频剪辑在一起,制作对比向表情包,用视觉化的幽默强化观点;台湾网友则用闽南语为歌曲配音,添加本土生活场景的字幕,让内容更贴近当地语境;还有两岸学生合作,把歌词改编成校园里的调侃段子,在社交平台互相转发、补充创意。

这些互动没有任何组织推动,完全源于年轻人的自发意愿,背后是两岸共享的网络“梗文化”。无论是“笑不活了”“过于真实”这类评论用语,还是用表情包传递观点的习惯,都是同一片网络土壤里生长出的表达体系。有台湾网友提到,看到大陆网友制作的表情包,感觉和自己平时玩的没有差别,这种无需解释的默契,比任何刻意策划的文化输出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源于年轻人自身的生活经验,而非外部强加的内容。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没出息》的走红,是两岸青年用自己的方式消解政治对立带来的隔阂。在过往的交流中,因身份立场的不同,让简单的对话也变得小心翼翼。但年轻人用幽默打破了这种束缚。他们不回避对某些言行的不认同,却选择用调侃代替批判,用轻松代替尖锐。这种方式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沟通策略,它既清晰表达了观点,又不引发对抗情绪,连持不同立场的人都愿意放下戒备。这种开放的态度,正是打破隔阂的关键。

《没出息》或许只是一首偶然走红的调侃歌曲,但它传递的信号却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两岸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语言体系、自己的沟通逻辑,重建彼此的连接。他们不希望被政治标签绑架,更愿意在具体的生活体验、共同的审美偏好里寻找共鸣;他们不满足于表层的互动,而是在自发创作与分享中,构建起更深层的情感联结。这种从民间生长出来的交流力量,比任何官方框架下的合作都更持久。因为它源于年轻人对真实沟通的渴望,源于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也源于对彼此走近的真诚期待。

未来这样的交流越多,两岸青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近。融合从来不是靠宏大口号堆砌,而是靠一个个能共同感知的生活片段、一句句无需解释的日常用语、一次次发自内心的笑声积累起来的。而《没出息》的爆红,不过是这种融合进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更多藏在民间的共鸣与连接,还在两岸年轻人的日常互动里,慢慢生长成跨越海峡的情感纽带。(黄鹤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10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