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文化特派员:用文化艺术浸润乡土
2025-10-21 11:32:08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金秋时节,闽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浦城县仙阳镇阳泉文化艺术村,连绵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座造型别致的巨型白兔艺术装置静静伫立田间,与远处白墙黛瓦的村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文特派为阳泉文化艺术村增添艺术气息 “这里的艺术氛围让人惊喜!”游客徐彬一边调整相机角度,一边兴奋地说,“原本只是随便看看,没想到乡村居然可以这么美。”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而此村的改变,始于一位特殊人才的到来。 梁青,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一位从浦城走出去的专业人才。今年初夏,她带着对故乡的深情,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接到邀请后我非常开心。”梁青回忆道,“能够用自己所学回报家乡,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在她的办公桌上,铺满了村庄改造的设计图纸,从村居外立面的色彩搭配,到田间景观小品的布局,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梁青和村民在田间忙碌 所有的景观设计也都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实际。“我们采用可拆卸的竹架结构,所有装置都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布置,绝不会影响农时。”她指着田间的艺术装置解释道。 在梁青的启发下,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大家齐心协力,将老旧的风谷机、竹筐、犁头等农具改造为艺术装置,让农耕记忆以新的方式在村庄里延续。 “梁教授说,这是把村里的好东西‘晒’给大家看。”村民陈大哥笑着说,“现在我们都会主动向来客介绍这些老物件的故事,特别自豪。”据统计,今年“双节”期间,阳泉文化艺术村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余万元。 文特派悄然改变万安乡的夜晚 近年来,浦城县通过精准选派具有专业特长的文化人才,按照“一村一员、按需选派”的原则,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 “我们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浦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邱玲表示,文化特派员的核心使命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让文化真正在乡村扎根生长。 艺术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夜晚。“每当丹桂花开的季节,古桥的流水滋润金黄的稻田……”在万安乡大游村一棵古树下,文化特派员叶晨怀抱吉他,与“南浦乐团”的伙伴们为村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悠扬的歌声在夜风中飘荡,吸引了上百名村民和游客驻足聆听。今年派驻到大游村以来,叶晨已经组织了10余场这样的音乐活动。 “音乐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叶晨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好奇围观,现在每次演出,村民们都会早早搬来凳子等候。”除举办音乐会,他还创新打造了“未来回响屋”,收集村民的声音制作成有声明信片,用现代科技留存乡村记忆。 据悉,叶晨已开始着手培训对音乐感兴趣的村民。“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组建一支村民乐队,让音乐真正在这里扎根。”他说,计划将音乐会的模式逐步推广到富岭、仙阳等周边乡镇各村,以点带面,形成文化艺术资源直达基层的联动效应。 熊文慧指导群众做文创产品 “这件‘山桥的葡萄’器具是我们新开发的产品,将浦城的特色农产品与青白瓷技艺进行结合。”在莲塘镇山桥村,文化特派员熊文慧指着展架上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一一介绍道。 目前,她正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在青白瓷研学基地里忙碌着。拉坯、修坯、刻花、上釉……一道道古老的工序在他们的手中被重新激活。 熊文慧毅然从广东回到家乡,便是希望能够让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光彩。在她的努力下,青白瓷研学基地已接待研学团体25个,开展技艺培训15次,受众3400人次。 在熊文慧看来,文化特派员的职责,就是为非遗“造血”。她正通过推动“瓷+茶”“瓷+农”等跨界合作,努力为这项古老技艺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传承之路。“我们正在培训一批‘乡村工匠’,让他们既掌握技艺,又能从中获得收益。”熊文慧说,“只有这样,非遗传承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漫步在浦城乡村,艺术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百姓生活。“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浦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邱玲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让艺术之花开遍浦城的每一个村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动力。”(柯聪 柳浪漫 曹歆雨)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