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育种匠心叩响良田“丰”声
2025-09-15 10:46:05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初秋的闽北,晨雾轻覆田野。天刚微亮,福建东南天力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增养已带着农户在浦城县仙阳镇麒麟畈的制种基地忙碌起来,他们弯腰剥穗、指尖翻飞,剔除杂株劣苗。 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清晨下田,既凉快,又能赶在父本开花前除杂,不影响授粉。”王增养直起身说,“制种田里的标准‘卡得严’,不管是叶片颜色、稻穗形态,还是株高差异,只要和父、母本不一样,都得及时割除,杂株会抢养分、串花粉,降低种子纯度,影响收成。我们制种人必须把好这第一关。” 随着日头升高,稻田中陆续响起了“赶花”声。农户手持拉绳,沿着父本稻行拉动,淡黄的花粉飘向母本行。“今年我们制种规模扩大,除了麒麟畈的1200多亩,临江镇还新增800多亩。”望着连绵稻浪,王增养露出笑意,“亩产预计能突破500斤,比去年多了十几斤,按6元一斤的市场价算,一亩多赚近百元,整体下来能增收10万元。” 农户手持拉绳在田间“赶花” 于企业而言,增产不仅意味着收益,更可多满足几十户农户的用种需求,既稳了他们的收成,又扩展了“浦城良种”的辐射范围,真正实现了农企共赢。 匠心,不只在田间地头,也延伸至实验室。在荣华山组团的福建省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种子检测中心,实验人员穿梭忙碌,正对一批批种子进行严格“体检”。 “种子收获后,须经发芽率、水分、净度等多项检测,任何一项都牵动着农户下一季的收成。”浦城县种子管理站站长钟建伟一边进行“水稻发芽试验”,一边介绍。每一粒种子都需经过至少四轮评测,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只有全部指标达标才能进入市场,交到农户手中。 开展水稻发芽实验 作为一家集水稻制种、科研、生产、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金福源长期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将选育、育秧、播种等关键环节纳入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持续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迈进。此外,企业创新推出“技术执行+收入保底”双协议,由专业团队驻点指导,以“最低保障”消除农户顾虑,带动近1.3万亩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 与此同时,莲塘镇山桥村福建双海种业公司的育种基地里,一派希望悄然生长。“这片试验田不仅是新品种的摇篮,更是浦城种业振兴的重要支点,我们通过选育良种,为粮食安全筑基。”钟建伟说。今年4月,基地开展了25个品种的比较试验,致力于筛选出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的潜力品种,为省级与国家级新品种申报审定提供扎实依据,338个苗头新组合也已进入试制,通过亲本加代与提纯复壮等系列试验,探索水稻遗传潜能的边界,推动一批批突破性新品种走向田间。 “今年全县制种户达2400余户,忠信镇作为核心产区,制种面积近2万亩,领跑全县。”钟建伟介绍。自1976年选派首批技术骨干远赴漳州、海南学习制种技术以来,忠信镇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将制种产业打造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据悉,该镇制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亩产值超过3000元,较普通水稻种植效益提升显著,真正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亩收万元钱”的增收目标。 近年来,浦城县主动担当种业振兴使命,以“科技+匠心”为引擎,构建“科研院所+种企+农户”协同体系,深耕杂交水稻育种、制种全链条。如今,政府通过种业振兴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设施,降低种植成本,企业牵头供种、送技术、给订单,农户以合作社抱团,规模化制种降风险,推动当地制种产业已向“育、繁、推、展”一体化延伸。目前,全县制种面积已达6.37万亩,年产优质稻种约1200万公斤。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联合科研单位,强化育种攻关,引入智能技术,完善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扩大良种种植规模,以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闽北乡村振兴,让‘一粒好种结满千仓’的愿景,铺展于更多田野之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说。(徐裕)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