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同村的诗意与烟火
2025-08-18 09:50:0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这些年在村里就干了两件事,‘护山’和‘富民’。”作为浦城县“老资历”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仕银在富岭镇双同村守护青山四十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共同致富。 双同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 回望:在保护中焕发生机 夏秋之际,暑气未消。车行至匡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循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约莫二十分钟后,便行至双同村口。明媚的蓝天下,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徐徐升腾,古老的鹅卵石道上,青苔和蕨类在石缝中倔强地生长,藤蔓在石墙上自由地勾勒出和美乡村的写意画。 “三十多年前,我们这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窝窝’。”双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仕银说,穷怕了的当地人,向森林抡起刀斧,当上了“卖炭翁”,一座座炭窑,快速蚕食着这里的山林。 森林被过度砍伐,毁掉的是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为了留住青山,一定要让大家放下刀斧!于是,李仕银和村两委干部上门上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 终于,山上的炭窑熄了火。村里还制定村规民约禁止卖树,设置专职护林员,组建党员巡山队和扑火队,发动村民上山护林……“不砍一棵树,村民也致富。”李仕银的这一承诺,护住了双同近4万亩青山,郁郁葱葱的山林,让“靠山吃山”有了新的定义。 如今,“不砍一棵树,村民也致富”成为人们保护生态的现实印证,也成为双同摘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诸多国家级“金字招牌”的有力支撑。 “做民宿、卖土特产,在村里,一年到头都有得忙。”2018年,从上海回来的李仕健,将自己家改造提升,“外地的游客来了又来,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我们这的好生态、好空气。” 双同村内,香榧、青钱柳、黄山松等古树名木群落,成为独特的风景,黑麂、黄腹角雉、猕猴、穿山甲、娃娃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山林间。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当地村民还“就地取材”,做好笋干、酸枣糕、杨梅干、高山茶、高山蜂蜜、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各地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双同村集体收入突破7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绿水青山”正成为村民们的“幸福靠山”。 守望:在传承中激活文脉 浦城是中华诗词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双同,自古群贤荟萃。 据《浦城县志》记载,明朝重臣章溢、刘基、宋濂、叶琛等人在匡山著文放歌,留下“匡山四贤”的美名。其中,刘基的《苦斋记》、宋濂的《看松庵记》等名篇的传诵,更涵养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幕初垂,山林静谧,一片暖黄的灯火里,双同村妇联主席向琼和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聊家常也搞创作,她们潜心于生活底层,磨炼着写作技能,探索着生命真谛。 “双同村诗词文化一脉相承,如今生活好了,我们组建起了匡山女子诗社,劳作之余,就用写诗作词的方式,来赞颂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匡山女子诗社的发起人,向琼说,自己从四川远嫁而来,村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彻底地喜欢上了这里,如今,村里的妇女们时常聚在一起,开展诗词联谊活动,表演自编自导的乡土节目,匡山脚下,诗词文化的韵味愈发浓郁。 “这里是富有诗意的乡村,我和朋友相约,以后每年夏天,得闲便来这里小住几天。”第二次来双同的浙江丽水游客莫晓芳深有感触,双同的乡村游,满足了自己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此行,她和十余位朋友计划在双同住上三天,共同享受惬意生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2023年以来,全国诗歌名家“梦笔生花·诗画浦城”采风活动、闽籍艺术名家“武夷文化展新颜·青山绿水汇丹青”第二期采风创作活动纷纷落地双同,名家们留下了不少展现当地青山绿水、人文风情的优秀诗篇和画作,更好地助推了乡村文艺绽放、文化能级提升。 “这些年,村里建起了纪念‘匡山四贤’的四贤亭,修起了匡山诗词漫道,20余块诗词石碑展示着历代名家名作。”李仕银介绍,为了给游客提供新鲜感,村里还不断探索引入新业态,成立了村级文化俱乐部,推出浦城剪纸、蜜蜡、茶花灯等文化体验活动,同时,打造了青少年文化交流研学中心、乡村写生基地,开展“亲子研学游”“四贤文化寻迹游”“诗词文化体验游”等,淳朴的乡风和文化的气韵润泽着每一位来到双同的游客。 展望:在探寻中迎来蝶变 绿色生态引领振兴,文明乡风浸润人心。在双同,生态、人文的资源禀赋,变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当地通过着力培育“土特产”和“乡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更加多元的致富渠道,让资源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位于双同村一隅的星空民宿,石砌的墙上,挂着“繁星共眠·山风共舞”的宣传牌。顺着阶梯而下,穿过中心小广场,便是民宿的接待大厅,厅内展示架上,摆放着酸枣糕、丹桂茶、青白瓷等浦城最具代表性的“土特产”。 “很偶然的机会,从浙江到这边调研项目,不一样的双同村,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今年4月,浙江人吕琳几乎没有犹豫,就接管负责了村里星空民宿的运营,她说,在这里,时光都慢了下来,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自然的馈赠,享受的每一刻都充满了宁静与诗意。现在,她只想让双同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全力释放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一村一品”向“一域一特色”升级,并以“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消费”双轮驱动,双同的文旅产业振兴开启了“流量变现”新路径。 今年7月底,双同村首家咖啡店开张营业。“正式开业时,我们办了个机车协会的主题活动,吸引一波年轻人的流量。”吕琳颇有感触,相比浙江的“村游”,双同村现有的业态和“玩法”都相对传统,“你看,在浙江的很多山,是用来玩的,自动扶梯、飞天魔毯,很多新奇的点子、消费的场景,而在这边,山就只是用来爬的。” “让好生态产出好产品,让土特产卖上好价钱,让村民们都吃上‘生态饭’,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浦城县富岭镇党委副书记黄爱表示,匡山虽然路远,但镇村齐发力,共同探寻乡村文旅发展的“富岭解法”——以双田村-大水口村-高坊村-双同村示范带为引领,整镇统一规划建设,国企牵头联合专业团队,整合盘活全镇各村重点农文旅资源,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文旅深度融合。 “双同是一个点,以此为基点,我们让沿路的风景串点成线。”黄爱介绍,如今,从县城前往双同村,沿路陆续打造了匡湖·云漫、大水口无忧花谷、山路十八院、写生观景台等多个景点,串珠成链、全域共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缓缓展开…… 记者手记: 当下的乡村旅游,已由“风景观光”的1.0时代,发展到“文化+”的2.0时代,并朝着做强“情绪经济”的3.0时代迈进。游客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更强调文化真实性与当地村民主体性的供给,村民期盼的也不止是分红,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共生。 一半是山湖相映,一半是静谧生活,深入双同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知到村民对乡村“原始”与“传统”的守护决心,以及对“新业态”与“轻运营”的强烈渴望,在他们看来,“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才是推进乡村旅游的最佳路径。 的确,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以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它通过沉浸式体验满足客群特别是城市客群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和疗愈生活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推进乡村旅游中,无论是非遗活化、文创赋能,还是轻资产运营、主题化空间、节庆赛事引流,都应避免符号化的表演与呈现,从立足当地资源出发,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塑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意象和风貌,激活乡村人文肌理与生活美学。 乡村美,重在发现,贵在发掘。或许,当乡村旅游回归到对生态底线和文化本源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时,美丽乡村才能避免“千村一面”的空洞,拥有实现全面振兴的持久力量。(吴建琼 汤文娟 邱春静)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