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剪纸,新花样!
2024-06-06 16:27:52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设计画稿,用各式纹样装饰图案,剪出自己喜欢的花样……近日,在浦城县第三中学的非遗课堂上,浦城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薇老师向同学们传授着浦城民间剪纸的技艺技巧,只见同学们将以往所学的莲花纹、锯齿纹、月牙纹等传统纹样应用在各类剪纸造型上,红纸利剪翻飞间,活灵活现的动物造型跃然纸上。 剪纸,在浦城俗称花样,深深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2007年省政府将其命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文化部命名浦城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2014年“浦城民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四批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随着浦城以“文化润城 以文兴城”的定位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浦城剪纸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浦城剪纸遇到新机遇 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相邻,历史上是闽越族活动中心,浦城剪纸,源远流长,有一千余年历史,它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地域特征明显,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民俗研究价值、闽越文化研究价值。 西晋时,北方的剪纸手艺随中原士族入浦定居传到浦城,经过唐、宋的长足发展,元、明兴盛繁荣,至清代,艺术水平与使用均达到鼎盛,形成兼具中国北方与南方的风格特色。清道光间,寓居浦城的文学家梁章钜倡导剪纸并加以弘扬,他对浦城民间剪纸极有兴趣,特作《代吉祥说》,记叙了浦城当时剪纸盛况,诗称:“巾帼犹分惜字忙,可知此事系天良。灵心慧婉雕镂出,普作山城妙吉祥”。在梁章钜的倡导下吉祥字句转以吉祥花样代之,这个习俗从清代福建浦城流传、发展到中国各省民间,在文人的参与推动下浦城剪纸创作呈现出既饱含文人气息又深具文化底蕴,既花样繁多又内容丰富的状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改变,古老的农耕文化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浦城的民间剪纸及其传承方式渐渐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浦城民间剪纸,2003年浦城县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开始探索创作适合当前审美情趣、富有浦城地域特色的剪纸作品。”县文化馆馆长祖碧霞说,为了抢救这项民间艺术瑰宝,保存老一辈手中的剪纸“活化石”,工作人员遍访了各村的剪纸艺人,历经几十年,建立民间艺人档案150余人,共收集整理传统剪纸纹样2000余张。 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重回人们的视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去年10月,浦城、漳浦、霞浦三地以“浦”为线,共同签订“三浦并臻”文化联盟协议,以共建共赢为理念,努力实现阵地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浦城剪纸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春文化集市(资料图片) 黄娜/摄 “浦城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细腻精湛的工艺,在新春文化集市活动中,引得抖音达人、来往游人驻足观赏,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祖碧霞说,在三浦并臻·新春文化大集浦城分会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一张张红纸在巧剪的灵活运转中,妙“剪”生花 ,变成精美的窗花和福字,剪出了非遗文化里的“龙腾盛世”。 古老传承有了新花样 千百年来,浦城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作为“母亲的艺术”而存在,以丰富繁多的纹样形式融入浦城人传统的岁时节令、消费习俗、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使者”。浦城剪纸在一代代民间剪纸能手的传承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深闺姑且助清忙,剪剪轻痕手法良,犹胜雕镂茶果巧,家门琐事亦凝祥。”传统的浦城剪纸通常使用墨蜡拓样,纸捻固定,手工剪雕而成,剪纸的题材广泛,花鸟虫鱼、故事人物、器皿文字等均可入剪。剪纸艺人通过学习与再创造,不断丰富着浦城剪纸的内涵与外延。这些古老“花样”随着母传女、婆传媳、邻里串门、走亲访友,交换流传,至今,浦城的很多家庭主妇仍珍藏着一本“花样”本。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间剪纸文化,满足社会、社区、学校各界学习浦城民间剪纸的需要,浦城县还编写了《中小学剪纸教学教材——浦城剪纸》,从口手相传到传人秉衍,代代相传。 曾经,村里有人要娶媳嫁女、生日寿诞、乔迁华居、祠堂祭祀等,请剪纸能手数位,剪出各色花样。如今,新时代的青少年也爱上了这门手艺,青春热情与古老花样撞个满怀,给原生态古老剪纸技艺增添了活力。 “我很喜欢剪纸,享受剪纸的七十二变。” “剪随心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跃然纸上,甚是欢喜”……浦城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剪纸带来的乐趣。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剪的作品都很不错,学校一周一堂剪纸课,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剪画出这么灵动的作品,难能可贵。”张薇说,民间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剪纸纹样,都是近千年来历经十几代人不断锤炼传承下来的,是我们学习与继承剪纸艺术的丰富宝藏,开展剪纸课堂教学活动,既能传承浦城本土文化,又能让青少年近距离体会乡土优秀文化、参与文化传承活动,从而达到文脉传薪的目的。 “我们还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开设课外兴趣剪纸课,邀请剪纸艺人授课,把优秀传统文脉延续下去。”祖碧霞介绍,这几年,剪纸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年均开展公益培训60余 场次,累计培训学员25000余人,培养民间剪纸艺人3000多人,其中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41人。培训的学员中有不少下岗职工、贫困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据统计,已带领300余名妇女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增收之路,剪纸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剪纸产业开发新业态 走进浦城县“剪花嫂”剪纸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一楼的“百福图”系列作品,时代主题鲜明,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二楼的剪纸文创作品区,剪纸花样的丝巾、瓷器、礼袋礼盒包装等系列,既有传统的意韵,又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近年来,浦城剪纸逐渐以经济实用的功能进入普通劳动生产者的生活,剪纸的受众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剪花嫂”们不断开发出多元化剪纸作品,走向了市场化、品牌化道路,开发出新业态。 “我们在保留浦城剪纸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各类主题作品。”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冬梅介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们用剪纸来表达祝福吉祥之意、烘托喜庆气氛,如今,设计的作品偏向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借助传统工艺,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符合群众的喜好。 图片 ▲剪纸文创作品展示 “在古代,剪纸花样随礼品相送,俗称‘礼品花’,这种以‘礼品花’装扮礼物相赠送的习俗从清代由浦城向周边省市传播、流行,发展到中国各省民间,浦城可谓首开剪纸‘礼品花’先河。近年来,设计剪纸作品曾多次作为外事礼品赠送国宾。” 周冬梅欣喜地说,2021年,浦城剪纸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外长;2023年,作为国礼送给马尔代夫总统及夫人等外宾,并作为福建省外事办访问南非、肯尼亚、菲律宾等国家礼品,得到国内外友人的广泛赞誉,成为福建省对外交往讲好福建故事的重要载体。 周冬梅创办的“剪花嫂剪纸坊”成为浦城剪纸传播、发展的重要驿站。组织剪纸坊团队参加海内外文化领域大型活动、各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大型公益性活动,致力传播非遗剪纸文化、剪纸技艺,为浦城剪纸形成品牌、走向世界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花样的吐故纳新,浦城的剪纸艺人们与时俱进,推进剪纸技艺与生活文创、乡货、餐饮进行跨界融合,打造剪纸+文创、剪纸+茶产业、剪纸+餐饮、剪纸+土特产、剪纸+NFT区块链技术、剪纸+福文化等领域产业,成功培育了“剪花嫂”“武夷姑娘”“乡获”“味传伍虎”等多领域特色连锁品牌,实现艺术与人文交融体验的现代餐饮、茶空间等新模式,开拓了剪纸创新发展之路,带动剪纸文化相关企业年均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 浦城剪纸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形式更加多样,图案更加精美,技艺日臻成熟,内容更加丰富、高雅,充满文化底蕴。如今,借着“三浦并臻”这股东风,浦城剪纸乘风破浪,在一代代手艺人接力传承下,剪纸产业乘势而上,让这朵非遗之花多姿多彩,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连丽云 柳志勇)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