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浦城有文化
2024-05-08 09:49:09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浦城文化灿若星辰,博大精深,真是让人惊讶!” “无论是文化积淀,还是自然风光,浦城的确是太美了,值得一看。” …… “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游客纷纷走进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浦城县博物馆,对浦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赞不绝口。 何以浦城有文化? 浦城是千年古县,就文化地位来说,在不少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多次考古新发现,震撼全国乃至世界;历代文人雅士众多,鸿儒硕辅森列史册;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走进浦城,就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 浦城文化根深叶茂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而后枝荣。 浦城地居闽、浙、赣三省要冲,溪山环合、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福建首批置县的五县之一。经历五千多年岁月的沉浮,这片绮山丽水,浸润华夏文化之灵气,孕育出八闽大地最古老的文明。 清清南浦溪,是浦城的母亲河。早在五千年前,先民缘溪聚居,拓土开疆,开创了闽地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牛鼻山文化。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浦城县管厝乡党溪村牛鼻山南坡发现新石器遗址。走进牛鼻山遗址,我们可以通过当地自然环境和遗留下来的器物,看到浦城原始居民劳动生活的图景。2018年,在牛鼻山遗址探沟出土的炭化粳米水稻,距今4800-5300年,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标本之一。浦城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代表闽西北史前文化类型的“牛鼻山文化”。 在仙阳镇殿基村的后山上,有一处马道坪遗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2017年开始,厦门大学历史系与各级文保单位组织考古学专业师生在此进行多次考古发掘。这里发掘出的墓葬、建筑基址等大多属于普通人,反映着约5000年前当地先人的真实生活,也是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对马道坪遗址进行发掘(资料图片) 猫耳弄山商代龙窑群遗址和管九先秦时期土墩墓的发现,将福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这两处遗址先后被评为2005年度和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猫耳山商代龙窑群遗址,发掘清理发现商周时期窑炉遗址9座,还出土大量的文物标本。这些对于探索我国南方窑技术的发展和龙窑的起源及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也说明,浦城在商代窑业就已得到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龙窑的发源地和原始瓷的最早产地。土墩墓及出土珍贵文物被称为“江南第一冢”“福建第一璧”“福建第一剑”……这些,都印证着福建考古界“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说。 厦门大学历史系和浦城县博物馆在对龙头山遗址展开联合调查中,发现山顶和山坡存在较厚的文化堆积,大量古代陶、瓷片及石器遗物散落于地表,遗物年代跨度从新石器衔接至元明清。“龙头山遗址是浦城史前时期至历史时期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兆善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价值可谓:一座龙头山,一部浦城史。” 浦城县频频以里程碑式的考古大发现,填补着福建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各级博物馆里和文物展上馆藏与展出浦城出土的精美文物,散发着历史的光芒,仿佛正向人们述说着浦城几千年的历史沧桑。 浦城自古才俊荟萃 文化是什么?文化亦是人文。用人文教养,方能化育后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浦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培植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俊杰。宋理学家杨时称“浦城之为邑,盖东南贤士大夫之材薮”;宋参知政事真德秀谓“有宋南方人物之盛,实始于浦城”。一个闽地山城,因此赢得“名贤区薮”“上相之邦”的美誉。 浦城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21个侍郎。五代至清,登进士280人,其中状元4人,探花2人,再中博学宏词科4人;“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立传者达31人。历代先贤中佼佼者众:五代有军事家章仔钧、范滔和被誉为“芝城众母”的练夫人;宋时浦城人物盛极东南,其中有《文苑英华》主要编纂者杨徽之,“西昆体”诗派鼻祖杨亿,宋代第一个福建籍宰辅章得象,“王安石变法”实际主持人章惇,政治家吴充、吴育兄弟和徐应龙、徐清叟、徐荣叟父子,文武双全的章楶、状元章衡,中国第一个武博士何去非,艺术家章友直,还有文学德义振动一世的理学家真德秀;元有诗歌四大家之一的杨载;明有与郑和齐名的外交家潘赐;清有第一个福建籍尚书祖之望及闽派古琴创始人祝桐君。 浦城是理学名邦。有杨徽之(921-1000年)早于“海滨四先生”,开闽学之先。更有贤臣大儒真德秀力明正学,使理学取得正宗地位,以至影响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清光绪《浦城县志》载:“西山(真德秀)私淑紫阳(朱熹)世未远而居尤近,蔚为一代儒宗非偶然也。……真氏之前,多亲受紫阳之学者,且朱子之前,已有衍道绪者,授受渊源,夫秩然可溯也。”清嘉庆年间确定章望之、练绘、黄锾、萧顗、潘殖、詹体仁、杨与立、杨骧、杨道夫、杨若海、张彦清、叶文炳、真德秀13人为浦城理学代表人物,称“浦城理学十三子”,在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中,专列“理学”一篇,排在人物志之首,并在南浦书院设浦城理学十三子祠,以纪念瞻仰。 “三浦并臻·福满浦城”文化展演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看当今浦城,亦是人才辈出。在春节前夕举办的“三浦并臻·福满浦城”文化展演活动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回到家乡浦城,登台为父老乡亲送上新春祝福,让观众惊喜不已。 这些杰出的浦城之子,以他们一生业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浦城儿女为国家的昌盛和家乡的进步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浦城深耕文化沃土 文化是什么?文化需要传承。推陈出新,方能传承发展。 浦城是中原入闽的重要走廊,经历中华多元文化的激荡。中原文明和闽文化在这里相融衍生,日积月累,浸润传承,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结晶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唯一的“丹桂之乡”,丹桂风俗文化为浦城所特有,一杯香甜浓醇的丹桂茶,表达了浦城人最诚挚的祝福;浦城剪纸俗称“花样”,风格兼容南北,浦城也因此获评“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闽派古琴艺术自清道光年间形成,与浙派、苏派、川派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四大派”之一,闽派古琴艺术创始人祝凤喈,字桐君,浦城人。近年来,浦城围绕民间剪纸、闽派古琴、大口窑青白瓷等非遗文化主题,创新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群众体验非遗技艺参与度,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非遗地方剧种文艺巡演等活动,惠及群众10000余人次。 戏曲进校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名句至今为世人传诵,其作者叶绍翁正来自浦城。浦城是中华诗词之乡,自南朝著名诗人江淹首开文风,1000多年来,浦城涌现出无数优秀诗人和优美隽永的诗词歌赋。近年来,浦城持续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举办全国诗歌名家“梦笔生花·诗画浦城”采风活动,出版《浦城诗词读本》《南浦诗录》等“浦城诗词丛书”,收集整理诗词1.2万篇(首)。 深耕文化沃土,必有繁花盛开。 去年,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作为全国县域内面积最大、功能齐全的基层美术馆建成开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各界一致好评。浦城县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名家效应,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与各地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校地合作,通过定期邀请美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浦授课,引流优质美术资源下沉基层,邀请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等嘉宾开展艺术名家讲堂活动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10余场。美术馆建成以来,共接待各类团队800余批,吸引各类文艺界人士3000人次驻足浦城乡村开展采风活动,共创作了4300多张摄影作品、600多篇诗词、500余幅画作。 江河入海是为浦。在靠山面海、人杰地灵的福建,坐落着浦城、漳浦、霞浦三座名称带“浦”的历史文化名城。去年10月,三地以“浦”为线,共同签订“三浦并臻”文化联盟协议,以共建共赢为理念,努力实现阵地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今年春节期间,浦城、漳浦、霞浦同时举办文艺汇演,三地百姓共聚盛宴,赶大集、尝美食、赏非遗、品民俗,感受三地山海文化,共同奏响了文化繁荣、文旅融合的昂扬乐章。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浦城全县上下牢记嘱托,立足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以文兴城、以文润城,持续将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激活浦城文化生命力。(柳志勇 袁野)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