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

2023-08-30 09:36:0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基因。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和”的文明,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漫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实现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更新古老中华文明,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既有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视野,也有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这一文明观展现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脉,每个国家都有其文明渊源。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欣赏文明的多彩之美,就要既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态度。只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对话,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必将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邢丽菊撰写的《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