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乡野间的歌谣劳动
2023-04-03 15:53: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劳动歌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劳动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 浦城的劳动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欢快,韵律顺畅,集中体现了浦城劳动人民的智慧,简单来说,浦城的劳动歌谣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通过歌谣反映劳动的艰辛 如《讨柴哥》: 讨柴哥, 卖柴郎, 天光露水湿衣裳, 日吊(当午)汗水衣裳浆成帮(硬币), 等柴担到墟里卖, 汗水滴滴积成塘。 浦城话中,把砍柴叫做讨柴。在液化灶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年代,作为山区县的浦城来说,柴火无疑是百姓最为主要的燃料资源,虽然崇山峻岭间,杂树遍地、毛草丛生,但是,山路弯曲,陡坡险峻,要想将柴火顺利砍下并搬运回家,绝对是需要出大力、流大汗的重体力活。这首歌谣通过通俗明了的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的事物比喻,唱出了劳动的艰辛。 再如《果子好吃树难栽》: 山歌好唱口难开,白米好吃田难栽。 果子好吃树难栽,鲤鱼好吃网难开。 这首歌谣短小精悍,通过排比的形式唱出了生活的艰难。 通过歌谣展示劳动的技能 如《种植歌》: 挖山挖得深,种树稳着增。 挖山挖得浅,等于一块板。 种植泥分松,穿根又伸空。 这首歌谣简单易懂,写得是种树的技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代发展到如今,社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每年的植树节,这种植树,从宏观的社会定位来说,自然是为了保护植被,提倡植树爱树护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而从小的角度来看,便是为了绿化美化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有了不断地提升。然而,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认识肯定不可能达到现今的高度,植树,当然是一种劳动强度很大的谋生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的终极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应生活之急、解生活之困。所以,树种得好不好,成活率高不高,成长速度快不快,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如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浦城人民总结出了一套种树的技能,并将这套技能以歌谣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通过歌谣体现劳动的场景 如《五谷歌》: 正月点火放田旁,二月牵牛来耕田,三月清明放谷种,手拿锄头来作水,作起良田满满当。四月立夏好莳田地,五月六月耘田草,耘的禾苗在长丛。七月禾子来吐碧,八月大禾月下黄,九月重阳吃新米,十月酿酒好娶亲,十月东仓西库填得仓仓满,一年五谷得完成鲁班郎造水碓。造成水碓舂断谷,造起米扇扇糠,打起米筛筛断谷,打起糠筛筛断糠。早米解来做饭吃,禾米解来碓粉子。糯米解来好酿酒,吃得众亲百客喜非常。 这首歌谣可以称得上是一曲全年劳动的进行曲,把劳动时间的安排、劳动程序的调配、劳动项目的落实描写得井井有条而又饶有情趣。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表现类型,浦城的劳动歌谣还有不少是反映其他方面内容和形式的。 比如,这首《对歌》就写得灰谐而又辛酸: 日头公公慢下山, 请这个长工真艰难, 一日三餐白米饭, 一碗咸肉摆中间。 日头公公快下山, 我这个长工真难做, 一日三餐苞萝饭, 一碗咸菜摆中间。 前半部分是地主的为难,后半部分则是长工的咏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好难断。旧社会,地主请长工干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雇用人员为己服务当然得计算劳动成本,所以,心中祈求太阳慢点下山,让长工多些时间干活,也是理解的事情。不过,是不是三餐白米饭加咸肉,这就不好说了。从长工方面来讲,希望太阳早点下山,尽快结束一天的劳作,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是不是三餐苞萝饭加咸菜,也是不好说的事。因为,吃一种米,长百样人,同为地主为人处世各不相同;同为长工,人生态度也是各有取舍。 此外,在浦城歌谣中,还有若干首同名的《采茶歌》和《长工歌》,写的也是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如有一首《采茶歌》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姐采多来妹采少,不论多少早回家。”姐妹情深跃然纸上。有一首《长工歌》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十月里来是交冬,东家满仓我仓空,蓑衣斗笠交东家,一年到头两手空。”这种长工与地主的对立至少映射出旧中国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甘跃华)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