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情怀
2022-09-26 10:28:57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中国人食笋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竹笋就已成为人民餐桌上的食品。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等诗句来赞美竹笋的美味与清香。 浦城的明笋干制作历史悠久,加工技艺代代相传,在清朝当过贡品,故又称“闽笋”,我出生在山下乡农村,从扛得起锄头的那天起就与竹笋结下不解之缘,从小跟随父辈们学习明笋干的制作技艺,初中毕业就自主开始加工压榨笋干。由于当时交通、物流、网络等方面还不发达,笋干销售渠道不通畅,价格极低,记得当时只有三至四元每斤笋干,还很难卖出去,有时还上年存下年。当时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打开笋干的销售市场,1997年我到石狮市经营泡发水笋。刚开始一天只能卖个一、二百元,当时的闽南人还不怎么爱吃笋,对他们来说,笋还是很陌生的一种蔬菜,由于我们长时间的坚持,不断地向消费者推荐,慢慢地闽南人也习惯吃笋了,一天也能卖个五、六佰元,再后来就能卖到一、两千元了,年收入也从原来的两三万元增加到六、七万元左右,到后来甚至一年还能挣个十来万元。对于一个农村穷小伙来说已经很知足了,因为当时打工工资一个月才六、七百元。 当挣到第一桶金时,我就把家里干农活的哥哥和初中刚毕业的侄儿们全部带到闽南各县市泡发水笋行业中。至今,我们家族还在经营明笋干加工行业,现在一家人也能泡发一、二十万斤笋干,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笋干销售难题,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毛竹山的快速发展,笋干加工的农户也越来越多,由于笋干市场不稳定,村民的销售渠道也单一,2007年我觉得回到家乡做起笋干的生意,帮助农民销售笋干,卖给全国各地做泡发水笋的客户。 从泡发水笋到卖笋干,将近二十年,对笋干这个行业还是比较了解熟悉,因此我发现近年来真空包装的笋片在市场走势较好,为了抓住机会,2017年我和同村的冯有才合伙创办了“浦城县兴竹竹笋加工厂”。凭着长年累月不断积累的丰富经验,生产的“竹歌翠舞”脆笋片得到全国各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俗话说得好,干一行要专业、专注、专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019年本人被评为浦城明笋干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闽北笋干传统制作技艺(浦城)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的“竹歌翠舞”脆笋片还入围武夷山水品牌和浦城县首届“十佳旅游伴手礼”。 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闽江源头海拔高,日夜温差大,雨水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造就了浦城山下笋干的优良品质,加之农村的传统加工技艺,经过挖笋、剥壳、蒸煮、漂水、压榨、洗笋、二次压榨、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做出的明笋干大小适中,颜色金黄,口感滑嫩脆爽,2018年“山下笋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作为浦城明笋干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深知责任也大,在带领村民做好明笋干加工工艺的同时,还得不断创新延伸产品,拓宽笋干的销售渠道,才能促进竹笋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增收,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