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022-02-28 10:26:1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虽然主要矛盾内涵发生了变化,但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和战略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成功,归根到底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主要方面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都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基础来支撑。这就决定了新发展阶段我国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原有的总量不足的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某些领域产能过剩、某些领域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统筹协调,防止工作没中心没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重点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其他四个领域建设的成效,经济建设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与统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冲突,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既要注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也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新发展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仍然要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需求侧管理,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效益提升这三个关键问题,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实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做好“蛋糕”,需要继续鼓励勤劳致富、创新创业致富,最为广泛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让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这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作者系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