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老的叶家山
2018-08-08 11:24:03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门外青山紫翠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断云或飞雨,不知云从底处来。”走进古楼叶家山,朱熹老夫子《偶题三首》的情景扑面而来,难道朱老夫子千年前的旅游诗句,是专为千年古村叶家山写的么?
位于闽赣源头的叶家山,是宋代名人叶安节、理学家叶文炳的故乡。 蜿蜒起伏的武夷山脉延伸至叶家山,山坳形成一个自然的“凤”字,凤巢下拥抱着一个坐南朝北的村落,这是一个不进村口不见房屋的隐形村庄,一条油光呈亮的石砌古街,弯弯曲曲地往前延伸,街边高高的规整石墈,一座座夯土马头墙的房屋朝东南方向有序排列,每隔二七十四步,便有一个由七步石阶往里延伸的门楼,进了门楼跨过天井进前厅,厅门正对厅堂,厅堂设香案,二进是房主的起居室,三进为厨房,这样的房屋现存七座,古色古香的古街,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仍不失古老的风貌。
古街的中心,是一行用青黛色圆石铺嵌的古老街坪,街坪中央则用青砖竖砌成既非太极又非八卦的图案,坐在街坪两旁青石板上歇息乘凉的古稀老人告诉我们说:“这是叶山村的八字,用脚步量了量,刚好纵七步,横七步。”莫名奇妙,“八字之称缘何而来?” 疑惑之间,老人们含笑相告:这“八字”是古代的祭台,是宋代名士叶文炳的独创:“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新娶的媳妇蒙着头红在这里走八字,过世的老人在此停棺受儿孙跪拜,享受猪头三牲入土为安。” 随着老人们的指引,曲里拐弯地来到一口古井前,老人把古井称为“廉泉”,说是叶氏先祖文炳公叫人挖的。 井水由岩岫缝里的山泉涓涓而出,清澈的井底可见碧绿的青藻,悠闲的鱼儿在藻丛中缓缓游动,伸手探探,顿觉浑身清凉舒适。老人们说叶家山像这样的井有七口,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每个井口,原先都有一口池塘,既用于植莲,又用于防火。神奇的叶家山,为何对七字特别讲究? 老人们给出了答案,七字是文炳公谋划的,自叶家山入闽始祖承宣公入浦安家到文炳公入朝为官止,叶氏在浦城繁衍刚好第七代。 从街心往前走七七四十九步,便来到了叶氏宗祠,巍峨的门楼,高耸的墙帽,方方正正的大门前一口方塘,塘如砚,水如镜,翠绿的漂萍弥漫在水面上,不安分的锦鲤搅起一圈圈涟漪。管祠的老人说:“这里原来没有塘,只有一眼汪汪趵突的清泉水,当年建造祠堂时,雕梁的主墨师傅见墨斗已干,命徒儿到泉边往水里加墨,徒弟贪看泉中鱼虾,不小心把墨斗滑进泉眼,本该上浮的墨斗却一沉到底,无影无踪,师傅责怪徒儿做事不上心,欲责打,祠堂的主人上前劝阻。徒弟边哭边说:“我又没做错什么,只是想把墨斗的陈墨洗洗再添新墨。” “洗墨、洗墨,难道说祠堂建成后叶山要出名人么?”于是东家便在祠堂门口添了一口池塘,取名:墨斗池。 叶氏宗祠始建于元初,至清顺治年间被战火焚毁,志圣公为保卫宗祠被杀害,全村人为保卫家园牺牲的不少,从此叶家人开始习武,青壮汉子从此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方苞公和方尊公考中了清代武举,叶家山武术因此名扬四方。 清乾隆二十九年,叶氏宗族集资重建宗祠回报祖先。 叶家山叶氏宗祠是叶家的重要标志,门楼造型宏伟壮观,砖雕精巧隽美,为二进式建筑。分前厅、天井和祖厅,祖厅正中设神龛牌位,供奉历代叶氏先祖,每年清明节,叶氏后裔按当地习俗从各地赶来为祖先上香奉祭。 祠堂内木雕精美丰富,尤其是祖堂两边中柱上攀援的两条虬龙更是苍劲大气,栩栩如生。叶氏宗祠内张挂的历代叶氏先祖介绍及牌匾题词文化内涵深刻,人物研究价值较高,整座祠堂保存管理情况较好,2016年被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祠堂往右,约50米处是叶家山社庙,为清道光年(1830年)所建的单进式小型庙宇,庙的门楣上石刻行书“迎龙社”,大门两边书写对联“神龙腾空行天下,茂叶根深家深远”,庙内以神道碑代佛像,碑文为:本境护福星灵司尊神位,殿后忆德施慧感应夫人位。“神道碑”前香炉内香根满盈,寄托着全村众生祈福添财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走出社庙便到了村口的风水林,百年的云杉、红豆杉郁郁葱葱,遮蔽着一座沿崖而建的风雨廊桥,廊桥始建于宋末元初。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被水毁后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建,距今百余年。 该桥工艺精巧,风格独特,桥面用河卵石铺砌,图案精细规整。廊桥和别处的一样,但奇特的是神龛设在桥的东头,供奉着“五显真君大帝”牌位。 走进风雨桥,远眺巍峨群山千千仞,茂林竹海万倾波。叶山村的金沟、银沟流水在桥的不远处悬崖会合为一条清溪,溪水在巨石的撞击下跌碎成一挂珠帘倾泻而下,阳光灿烂,溪水透明,成为叶山水口的一道亮丽景观。 田畴,古道村庄,山,水,林泉,木构廊桥,叶家山的自然和人为的景观犹如一幅难以描绘的山水画卷。 叶家山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是第四十代,后裔近万人,散步全国乃至海外。 走进叶家山,叶氏家族的历史印记依然历历在目,村里仍然保留着古朴的道德伦理、习俗礼仪、婚姻家庭和宗教信仰等古老习俗。 热情好客的叶家山人,在心灵、品格、情操、智慧和理想没有改变,古老的叶家山,仍保持着祖先们的优秀品格。 “福荫子孙多种树,学文习武耕福田。”尽管叶家山英才辈出,老人们总是以这条祖宗传下来的家训教育子孙。时常被人称为风水宝地的古楼叶家山,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研究。 (赵真友)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