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贡茶路
2018-04-10 11:29:55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千年古茶道,万世传茗香。说茶史,闽中佳茗扬五洲;话茶道,福建好茶通四海。翻开煌煌中国茶史,建州北苑茶都冠天下;探见悠悠中原茶道,浦城相乡茶香千载。君不见,那悠悠闽北芳茗,是武夷山脉的建溪春;人莫晓,在神奇又神秘的北纬30度的闽浙赣边城,那长长仙霞茶路,却是古代北上京都的南浦贡茶之路。 问闽北茶路,明清山西乔家大院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照亮了武夷山下梅的“万里茶路”,照红了武夷山的大红袍,值得闽人点赞。然而,雄观中国一带一路,伟视陆海丝路纵横南北,“万里茶路”不是闽中茶路唯一,只是闽北茶路之一。坦而言之,作为福建茶出省主要通道有水陆三条:一是下梅为起点的陆地“常氏茶路”,即到东欧的“万里茶路”;二是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港岸出口的“海上茶路”,即到东南亚、西欧等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三是从闽北浦城“渔梁驿站”过仙霞关的“驿茶之路”,即贯通中原的“吴越商路”。由此可见,建茶北上中原的出关起点在浦城,这是一条既西连陆上“万里茶路”, 又南下建溪接“海上茶路”,亦为一条充满传奇而多彩的茶路呵。 浦城位福建省最北端,地处闽浙赣边境,毗连江山、建瓯、武夷山等三省七县枢纽。仙霞山与武夷山脉在北境交接,县城北上二十公里的渔梁村,唐代设驿站,延至明清成为一个兴盛的集镇,称为中原入闽第一驿站——渔梁驿。 “行尽千山与万山,渔梁岭下出重关”。古为通京大道的渔梁,据《读史舆纪要》:“凡自入闽者,由清湖渡(浙江江山南)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至浦城西,复舍陆登舟(观前转水路),以达闽海,中间二百余里皆谓之仙霞岭路。”清光绪《浦城县志》载,凡北上江浙的士宦商贾,都须上渔梁岭翻越仙霞六岭五关去中原,南下的行客,经过百里奔波跋涉,下得渔梁岭也须走浦城观前乡水路下建州到福州。于是,边城的驿茶之路——进出中原第一驿,既是闽中士子求功名的出关之路,也是南北商贾的闽茶北上之路。现今留下的“官路乡”地名,便是赫赫茶路的最美展示的标志。 北苑茶都,千古流芳。唐代中期陆羽虽未入闽,但《茶经》中也说建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太常博士周绛《补茶经》记:“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称为“茶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于是,宋代以来的北苑贡茶及中原士大夫品用的建溪茶,从建州水行北到浦城观前,和浦茶一起改为车推行渔梁歇脚,第二天用扁担箩筐挑,翻山越岭过仙霞关,沿“吴越商路”走,或船入大运河,穿东南,达中原,这是福建茶叶北上主要通道,也是闽茶出闽进京的必由之路。 贡茶之路古,故乡茶箬香。茗茶,浦城方言叫茶箬。宋代浦城籍的兄弟宰辅曾诗咏这条贡茶之路,建溪茶香。瑞安徐应龙,淳熙二年(1175)进士,先后任刑部、史部尚书。长子徐荣叟与次子徐清叟,嘉定七年(1214)同榜双进士。荣叟官致参知政事,清叟官拜知枢密院事。父子兄弟不仅为官清正,名誉天下,而且热爱家乡,喜茶好诗。 清叟宰相喜欢建茶,他《寄贾平章》:“和气薰蒸由地主,孤根容易发天葩。双壶走迸悭琼报,聊寄头纲六饼茶。”而荣叟宰相作茶诗云:曾跨金牛入帝乡,归装金薤富琳琅。唤回客枕邯郸梦,间草岩花亦自香。”故乡间草岩花,茗中岩骨花香也。荣叟宰相在一次朝会后,献乡茶皇帝品用,天子品呼好茶,而荣叟呈上茶诗: 官焙春绿入贡时,担头猎猎小黄旗。 甘香不数尝阳羡,密侍天颜喜可知。 荣叟宰相鲜明指出武夷山脉的建溪茶甘香胜过阳羡茶,那是茶工用扁担一担一担挑过仙霞上中原呵。 然后,浦城有贡茶之路,有间草岩花,为何没有贡茶苑呢?我思之,北宋在建州建“贡茶北苑”,北宋至南宋出浦城籍八位宰辅、四位状元,从大宋到大清在朝官宦众多,是官贤们不让家乡茶农饱受茶役之苦呀。 自古好茶之地,必有茶通之路。清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梁章钜,为嘉庆七年进士,在浦城南浦书院任过讲席,后侨寓浦城,在《归田琐记·品茶》文中载记:“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増”。茶记清清楚楚指出浦城茶与崇安茶的密切关系,也明明白白地表明两地茶路的贯通。 “万里茶路”长,长连“贡茶驿路”。明清时下梅至欧亚的茶路。由于明朝一度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断,明中叶以后中俄商人开辟了向北的国际贸易通道万里茶路。浦西北,闽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茶叶等货物,通过“崇安担”和“浦城担”肩挑到信江及其各支流水运码头运至河口。而当年铅山河口集散的货物,通过桐木江运到铅山的石塘、紫溪、杨村等地,经温林关、分水关、桐木关,由“崇安担”肩挑来往于崇安;由丰溪河运到广丰靖安和桐畈,经二渡关到浦城,由“浦城担”往来于浦城。浦西南,从临江、古楼入崇安还有一道商贸小道,通中有茶梨坑村,清代文人袁枚曾在这里稍息品茶,由此路到崇安方尝出武夷山茶的佳味。 闽北佳茗,流韵生香。如今,浦城西南枫溪茶乡,山连山的就是崇安的上梅、下梅。至今,山下乡沶头村还生长着五株五米多高、七八米宽的老枞水仙;古马茶路的石陂龙根村也生尚留一棵树高约7米,树冠宽约12米的千年水仙茶王,依然金枝玉叶,枞繁香飘。丝茶海路,除了崇安茶下梅南下建溪,浦城茶与特产亦从观前水路下建州,在建州换大船沿闽江到福州、转泉、漳、厦出海南洋,走五大洲。 南浦“贡茶驿路”, 北上中原的茶路。 (王德仁)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