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根问“龙”(下)——王德仁(著)
2018-01-29 11:40:12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国公之“禅” 隋唐中,浦城寺庙有十多座,民间一直有着梁国公问禅故事。据清代新修浦城志:“大同山(卫星图标大王山),在人和、总章两里间,距城70里。自竹夹楼长岭头来,雄峙千丈,周回四十里,唐萧、袁二禅师栖真于此。详见方外志。上有寺,旁有龙湫、虎跑泉诸胜。”龙根村的大王山确有龙湫、虎泉,王峰岗早有王峰寺(隐王公)。再读志书《缁流》篇:“会昌中,萧、袁二禅师栖真大同山绝壁穷崖上。梁国公邱良(隐名)居山下,于水际屡得菜叶,寻其源到山顶,得龙湫焉。遇二师,方问讯,忽有两虎至。师曰:毋惊地主。虎帖耳引去,俄,雷雹大震,石壁遂平。邱舍其地,建大同寺。”村老人说“帝字龙门”对面虎山有过寺庵,最早置村之地,因禅师道虎口处不宜居,才迁此龙根;还说邱,山丘,良,善也。用心良苦。会昌年,李炎皇帝灭佛,致萧、袁二禅师南下,浦城为武宁、总章圮地,相对安全。而唐代无梁国公邱良,封梁国公者除房玄龄、耿仁杰,就是李袆第三子李岘(708-766),字延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梁国公。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州牧,两度出任江陵,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担任专门大使;忠直有为,知人善任,依法理政,正气不阿,多有功绩,宣宗诏令上凌烟阁。李岘少年时就十分有政治才干,乐于结交民众贤士,二十岁时志向远大、刻苦修行,曾跟大智禅师学佛问禅。禅师告诉他:“你应该为国家尽力,缘分不在此处。”李岘出任长沙太守,走后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说:“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岘。”文士歌颂他“柱石天下”,“亲宗一代贤相”。然而,李岘自知祖荫出仕,兄弟都得罪过杨国忠、李林甫一派权贵,曾几上几下,政场生态难容。同时,他清醒地知道祖王李恪因贤才蒙难,兄长越国公李峘得罪奸臣贬死于袁州(今宜春),后人就在新喻,二兄李峄收官择山而归。父亲给三兄弟取名都带“山”,“砚”,莫是致仕见山而隐。永泰元年,再次受谗言改任衢州刺史,第二年七月因病逝世,时年58岁。衢州百姓说梁国公是做衢州城惶而去。疑思,李岘是否悟禅机带一脉子孙入浦而隐龙根山水?从时间推断萧、袁二禅师遇的是百多岁的李国公,还是世袭国公的子孙?
公主之“谜” 龙根一直留有一个“公主坟”的地名,但此帝门“龙女”,何名,出自何家宗王亲?无史料可查,只流传着她动人的传说。公主俏丽大方,善诗书,学得一手民间针线,酿得一手木樨茶。村里有位连襟而来的叶姓青年,勤劳善良,砍柴耘耕,养鱼种莲都是好把式。太宗好桂,诗“秋风动桂林,露凝千层玉。”龙村花苑,生长数棵“龙桂”,一年中秋苑林赏月,在品茶赋诗,轻歌曼舞里,公主与叶生一见钟情。春天,两人踏青大王山下,坐在潺潺小溪边一塌自然形成的石床上倾诉心爱。石床上连双石枕,下连踏石板,据传是梁国公在此坐禅,人叫“神仙床”。夏日,龙田荷红连片,叶生携公主划小船观荷摘蓬。红莲过去是龙根一宝,茎高,一颗蓬有二十多籽,籽大香甜。金秋,公主随叶生上村北看红枫,拾香樟树籽,小溪边有一株香樟,旁边相拥生长一株红枫,到此两人都相视相知,心心相印,比曰:“夫妻村”。龙根人瞧在眼里,乐在心里,暗暗为他们祝福。然而,风云变幻,一天一匹快马飞驰官道,传来上面要“公主外嫁”的消息。皇命难违,公主舍不得离开龙根,几天后公主上官轿,轿出殿府不到百米远,只听公主一声惨叫,玉殒香消。就公主倒地之处,筑起“公主坟”,也叫“新娘坟”。接着,痛心疾首的叶生也倒在“夫妻村”树下。千载后,龙村花苑的一棵红“龙桂”长高18米,宽须两个大人方合围,收打桂花时地面用四铺谷席,可惜的是十多年前被卖到外省。那“神仙床”,后来成为上下山歇憩处,更有男女青年悄悄来此约会,遂叫“逍遥床”,但上世纪70年代因修水利而毁。龙田种龙莲尚传承,为村民致富游览佳地。更神明的香樟与红枫,而今高大丰茂,树干相贴,树枝相穿,树根相连,后生长的樟、枫也如此。据说公主事后,李氏遵祖训:“子孙蕃衍,族人尚笃亲亲之谊,方不愧为望族。”由此,龙根随亲迁进叶、江、王、章多姓人。清代道光年间,龙根出武将叶启万,为福州千总,使用的大刀重120斤,平时使用两块练功石锁各约150斤、至今尚在村中,大刀却在上世纪50年代送城炼钢铁。传说壮烈、凄美,但遗址犹存。公主来去是个谜,与公主有关的事物更是个谜。 醉美的龙根山水,慰藉了李唐龙孙;勤俭的李氏宗亲,丰美了龙根生态。代代传的龙根人遵《陇西堂》的训戒,以“读书为重,次即农桑”传家。今天,中华儿女都是龙的子孙,龙根——中国龙之村。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