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根问“龙”(上)
2017-12-13 11:39:30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故乡古邑,沧桑岁月,与大唐极有情缘。浦城以武宁为县名,是武则天年号,天下唯一;县城西南四十公里的南北通道重镇石陂却以总章为里,是唐高宗年号。同时在县内以李唐皇室宗亲封号命地名近十处,唐代所建的寺庙也有十多座。就在总章里,曾发现十多处商代战国文化遗址,显“龙脉”根底之深,见“龙根”底蕰之重。探幽龙根,寻找文脉,究竟大隐了多少神奇的龙人之说?到底密藏着多深而神彩的龙事谜象? 龙根之“龙” 何谓“龙根”?初到龙根村,眺望雄伟的大王山,左嶂如虎,两爪伏地;右峦似龙,岭头若龙头,长岭节节相连,蜿蜒曲转而下,村建在龙尾之处,有人被“山龙”景象所迷,故以村为“龙根”。也有的见龙峰流布直下,涧水似龙,村井形成“龙口”与“龙眼”,遂认为“龙根”是水龙源像。然而再次追寻李唐子孙踪迹,与村老座谈时,都说创村者为李氏,村叫“龙根”村,山称“大王”。八十岁的李文生说以前曾见过家谱中有李渊与李世民圣像,还说祖上有传唐时望族三兄弟各遣子孙分散避难,一支落入龙根村。在村李德华家祖宗牌上惊现“陇西堂李公讳陆郎”,传至他已22代。如李老所言,陇西堂,正是高祖李渊故地。再查寻李世民曾孙李祎有三子,李祎的祖父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称“儿英果类我”;父李堒曾任过河南商州、卫辉、郑州等六州刺史,后追封为吴王,为李恪第三子。《旧唐书·李祎列传》载:其“少有志尚,事继母谨,抚异母弟李祗,以友称。当袭封,固让祗,中宗嘉其意,特封嗣江王,以继李嚣后。”李祎不仅品行好,字画精妙,而且武功卓著,并先后任德州、汝阳、忂州等地刺史。开元15年拜金吾卫大将军,执掌军权,开元22年迁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史后,因功绩遭人嫉妒攻击贬为忂州刺史。开元28年拜太子少师,以年老致仕。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十月因病去世,时年八十岁,玄宗闻讯痛惜。李祎教子有方,长子赵国公李峘、次子李峄、三子梁国公李岘,门列三戟,荣耀无比。天宝元年,玄宗改唐兴县名为浦城,衢州离浦城近,龙根一脉可是李祎家族子弟?看地名,巍峨大王峰,后连接秀丽的吕山岩,李祎妻正是“东平县君吕夫人”——其墓志铭有“利贞笄年适奉陇西李氏/ 李公讳祎游骑将军”。龙根的主要山地名都连着李祎王,由此村看,龙根,是借山龙、水龙之名,实是李唐的后代,展现的是一种生息繁衍的自强,展示的是一种生活传承的自信。 “双龙”建筑 浦城北向,有乡名称官路,城南石陂,通往龙根石径,亦叫官路,其岭呼为官岭。顺道进龙根村,一路留有“皇帝殿”、“皇姑墩”、“西宫殿”等地名,令人不可思议。走进村里,只见一座宽大的古民居,年代在宋明间,房屋虽因年代久远失修荡然无存,仅剩四周封火墙,但是,高大的大门却完好保存下来,两边门坊和门梁为独块青石,十分精美。举头上看,五层门匾中间大匾赫然惊现一个“帝” 字,两边二条飞龙拱拥,此“帝字龙门”,可谓九州少见。谁敢胆大包天,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时在场观众中,有人疑原为“关帝庙”?然而关帝庙一般立在县城,庙名有三字,况且此所是民居建筑。也有的说水神庙或火神庙?但水神庙立溪流湾岸,南岳庙在石陂街。如此,李门之“帝”,内涵何义?猛然,想起老人指点故址,此厝应是“皇帝殿”荒芜后迁移过来。问房主后人,竟一笑莫言。敢建帝字家定有来头,非皇室帝孙不为。考源“帝字二龙”,太宗初欲立贤能的吴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原因就是其杨妃是隋炀帝之女。高宗李治即位后,三十四岁的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被缢杀,四个儿子被流放,后来只有老三李琨之子李祎(663-743)一代方出息。李恪是李祎的祖父,李恪的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父亲是太宗李世民。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的亲姐妹。故李恪乃融杨隋、李唐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双龙”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毛泽东曾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后来,李恪的三子李琨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六州刺史而业绩出色,圣历中,被封岭南招慰使,招抚反臣功成,神龙初年赠张掖郡王。唐玄宗时,因大儿子李祎功成名就又被追封为吴王。浦城曾名武宁县,石陂称总章里,李祎后人是否借李治与则天“双龙”帝名,来隐怀李恪,表明“双龙皇帝”之孙呢?再说太宗还有“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的豪诗哩。(待续)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