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的八行担
2016-08-17 11:21:43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明清至民国时期,浦城商业繁荣。繁华的街市上不仅有许多财力特强的老字号招牌店,还有一般商人经营的绸缎布点、京果杂货店、酱油酒店、肉铺水产点、金银首饰店等,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此外,在街头巷尾还活跃着大批流动的工匠和行商小贩,他们多数为农村或外地的夫妻或兄弟数人拖儿带女,靠自己的双手,勤俭经营。他们挑着工具或货担走街串巷,下乡入村勤买勤卖,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生意,货价比一般商店便宜,其优势是价格公道和购货便利,在当时的经济市场上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他们沿途叫卖和行艺,南腔北调如喊似唱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结构改变,挑担的流动小贩和工匠改行他作,行商和行担逐渐减少甚至绝迹。据笔者调查,在民国初期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浦城较活跃的有以下八种流动行业,浦城人称其为八大行担—— 扁食担 扁食担又称馄饨担,是浦城独特的风味小吃担。一头置火炉、汤锅、调料,另一头用板柜分为几个抽屉,置放由面粉擀薄为皮,精肉、葱头切碎为馅的扁肉原料,下层还放置切面,水粉等,小贩除卖扁食还兼营汤丸、水粉。经营人早上备料,下午出摊,沿街叫卖,他们用汤匙轻敲瓷碗,落担后吆喝:“新鲜扁食水粉面,要葱放葱,要蒜有蒜,不吃葱蒜有五香,还有花椒胡椒面。”扁食现包现卖,热气腾腾,一勺打出,香飘满街巷。 叮铛担 叮铛担为货郎担又称卖花担,为人们熟知的小百货行业,买货郎肩担一头多层的屉箩,屉子里放置针头线脑、胭脂香粉、花露水、雪花膏、头梳篦子和镜子,另一头是连盖的箩篓,里面放置袜子、毛巾、线帽、童鞋、手绢和小玩具等日用品,担子不重,花样不少,都是民间平时不可缺少且便宜实用的物品。
货郎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赶集下乡,他们手摇拨浪鼓招摇过市招揽顾客,人熟路也熟,有时连门禁森严的大家富人的宅院也进的去。
大凡是卖货郎都生的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虽是小本生意但做的有声有色,他们看人说话,遇见老太太说:“老夫人福气好,买顶珍珠头额帽,送您一副网络套,光光鲜鲜好出门,健健朗朗受人敬。”碰上中年妇女会说:“小婶子家境好,买点针线和钢钻,缝衣纳鞋用的着,夫贤子孝媳妇乖,日子年年过得好。”遇上大姑娘小媳妇便会说:“大姐品貌长得好,买点胭脂水粉雪花膏,送你绣针和彩线,梳妆打扮更生好(美丽),心灵手巧长辈看得好。”诙谐的话语,风趣的讨好,加上公平的交易深得主顾的欢喜,小本生意虽本小利薄,但赚小积多养家糊口并不是难事,有的大商店老板曾经也是靠叮铛担发家开店的。 肉粽担 粽子在浦城原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吃食,它用糯米、豆沙或咸肉,箬叶包裹而成,馅料有咸有甜,按照个人的口味安排佐料,平常只在每年端午节时食用。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市面上有专门卖粽子的粽担,笃笃的竹梆声,夹带着浓厚江浙口音的粽歌声,每夜如时在夜空中飘荡,传入七弄八巷传进人们的被窝里,勾起人们的馋虫,这种粽味就和平时吃的粽子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肉粽子呦,沙豆子粽,荤油滴滴的白糖子粽,鲜又鲜来味有味,要买的客人快来买,一个粽子一角钱来!”一副竹梆子,一盏八角灯,一副剃头挑子般的炉担,便是卖粽子老人周邦庭的衣食饭碗。周邦庭是浙江江山人,日本鬼子进犯浙赣时他避难到浦城,以卖粽子养家糊口。老人卖粽的线路极有规律,先走衙前添灯下,沿前街漂白弄到大西门,顺码头街八角亭,走上岚下岚顺德星门转后街到黄角弄头,回家已是半夜。日复一日,寒风雨雪天天如此,粽担虽小,也使周邦庭一家大小衣食无忧。 豆腐子担 豆腐子俗称豆腐脑,也叫豆腐花,是用精选的黄豆磨好,放锅内煮滚后滤出豆渣,加石膏半凝固后装入木桶挑上街后即可售卖。豆腐子担一头用木桶,一头为柜式,柜内放置火炉,柜面上置铁锅煮老豆腐,老豆腐用两寸长宽的四方豆腐块切成三角形,用花椒、胡椒、砂仁、豆蔻和桂皮、红椒干为汤料,把豆腐放入锅,煮成蜂窝状,时间越长味越好。卖豆腐子的出摊吆喝较简单:“豆腐子哟老豆腐”,担子一放用汤匙敲木勺:“汤汤、笃笃”,声音非常好听,尤其招生意的是老豆腐锅的香味,引的没牙少齿的老年顾客频频光顾。 打铜修锁担 打铜修锁的匠人称锡匠或补锅匠,他们不仅会制作锡酒壶、锡盘、锡罐、铜灯盏、铜手炉、铜烛台、护心镜、长命锁等,还兼修锁、锔碗、补缸。工匠一般是浙江永康人或江山人,他们的行担是一头铁炉风箱,一头柜子放工具,柜子里放满了黄铜、焊锡、锔钉、剪刀、锉刀等,每到一个乡村停下担子后便叫徒弟手敲铁串板,挨家挨户招揽生意,徒弟边走边吆喝:“打铜修锁,补锅补脸盆,锔碗补缸呦!”于是人们将需要修补的器皿一件件拿出来,讲好价钱后,徒弟将需要修理的做好记号带回修理匠的铁炉旁,师傅点火打风箱将黄铜化为铜水或焊锡点上镪水将器物一一焊好,后由徒弟挨家挨户送回。
打铜修锁匠流动性大,生活相当艰苦,住庙堂、祠堂和村头凉亭是经常的事,工匠师徒三餐用红铜小锅放炉子里焖熟后加点盐水或黄豆将就填饱肚子,夜晚时拉点稻草铺上被子打地铺,偶尔遇上嫁女儿的客户要打锡罐、茶叶罐等新娘嫁妆时,东家便把他们接到家里按件论工,生活待遇才稍微好些。 修鞋补伞担 修鞋补伞担比较简单,一头箱子一头砧,箱子内放纱线、伞骨针、鞋钉、鞋掌,砧子那头放鞋楦、桐油、生柿油和染料等。旧时人们的雨伞一般是纸伞或油布伞,全由手工制作。修伞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制伞出身,对雨伞的结构了如指掌,能做也会修。一般的纸伞破个洞、断根把伞骨,修伞匠脱下伞头重新穿线,用竹夹把伞骨夹匀后绷上纸用柿油,把新纸刷好晾干,按伞色新旧刷上染料用桐油刷上一层,晾干后旧伞也就变成新伞。
补伞匠除修伞外,还兼补鞋。民国期间,西装革履非常时兴,富家子弟、政府官员或商人纷纷从上海或苏杭二州定制皮鞋,一旦穿坏或鞋底磨损无法寄往外地修复,弃之可惜只得四处找人修理,于是,修鞋这个行业便应运而生。鞋匠们用几枚鞋钉,两块鞋掌,绷线的钉线,脱胶的补胶,干燥的鞋面上一层油,变形的鞋子用鞋楦撑一撑,原本穿不出门的旧鞋在匠人们一番调整下完好如新。 剃头担 民国时期浦城有大小理发店四十几家,从业人员近五十人。出名的有前街黄合盛,后街的白玫瑰,市心街的紫罗兰等,他们各有各的招牌,“快三刀”、“慢七刀”等。快的刮刮剃剃,大光头、小平头十分钟搞定;慢的师傅征询顾客意见后,剪装、修容、相相、看看、剪剪,大约三十分钟完成。顾客“高兴来,满意去”。旧时居民生活较贫困,人们大多数很节俭,但头一定要剃:“过年头”、“端午头”、“中秋头”成了习俗。“有钱人进店,无钱人找担”。剃头担便成了人们首选的地方。
城关范围的剃头担,工匠大多没有资金开店又不愿意下乡剃包头的中年师傅,他们有较好的手艺,人缘也不错,因此在街头坪、前街、后街各占一摊开张营业。剃头担较为沉重,担子的一头是供顾客坐的小柜凳,比较扎实,上面坐顾客,下面是柜屉,屉内装剃刀、洋剪、磨刀石、剃刀布;另一头是圆桶,放置火炉和脸盆,脸盆架上放置镜子和毛巾。
出摊时理发匠把炉子生着后,铁壶灌上水便开始磨剃刀。按剃头匠的说法是:“头顶功夫家什要利。”剃刀磨利了头顶生风刷刷刷一片冰凉,刀太钝了带发粘毛,费了时间不算,顾客还感到头发根痛。顾客登椅坐定后,理发匠征询理发装式后,便开始洗头剪发、修容刮胡须,最后颈上跳刀、挖耳、洗眼、轻刮眼下皮、修边,暑天加推拿刮痧等、共十来个项目。临走时,递送一把热毛巾擦脸,把顾客伺候得舒服周到。 叮叮糖担 叮叮糖担称鹅毛担,生意人一般以浙江金华义乌人居多。换糖人用糯米、麦芽剪成雪白的糖膏,冷却后经多次拉扯后耐心地将糖饴一圈圈盘好,装入铁盘内放入圆筐,走村串巷售卖,同时售卖的还有切成菱形小粒的姜糖、薄荷糖等。
敲叮叮糖的响器是小铁锤和铁平板,按节拍:“叮叮笃、叮叮笃、叮叮笃叮笃叮笃。”敲击的音节清脆优美,乡村的儿童妇女们听到响声,纷纷从家里拿出鸡毛、鸭毛或鹅毛与敲糖人进行交易。这个行当按浦城当地习俗称为“鸡毛换糖”。换糖人还兼收废铜旧锡,牙膏皮(锡制)或牛骨头、牛角。敲糖人按换糖人物资的数量敲出同等价值的麦芽糖进行交换,一般来说交易还算公平合理。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