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浦城非遗 > 正文

富岭镇:再“歌”再“舞”茶灯舞

2016-05-19 14:30:18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核心提示:“草根班子,地摊演出”是对富岭茶灯舞的形象描写。茶灯舞是流传于富岭前洋、圳边一带的反映采茶妇女生活的传统民间艺术,它集灯、歌、舞、戏于一体,穿插说念道白,诙谐幽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县文化馆曾多次派员深入富岭采访和研究茶花灯舞,详尽记录舞蹈动作、音乐、服饰、道具等,并作人体形象描绘摄影,编写历史沿革概论,后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文化馆根据这一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发掘、整理,创编的群舞《茶灯谣》《茶灯乐》《茶灯颂》等,在省市音乐舞蹈节汇演中获奖。

 

    “正月采茶是新年,报喜投江钱玉莲,绣鞋脱在江渡口,大叫三声王状元。二月采茶桃花开,苏秦求官空回来,堂上爹娘全不睬,妻子不肯下楼来……”一群漂亮的采茶姑娘举着茶灯,伴随着简明欢快的音乐,边舞边唱《采茶歌》。在近日富岭镇前洋村举办的妈祖文化节上,消失了四十多年的茶灯舞又重放异彩,登上舞台。

 

    茶灯舞是流传于富岭前洋、圳边一带的反映采茶妇女生活的传统民间艺术,它集灯、歌、舞、戏于一体,穿插说念道白,诙谐幽默,深受群众喜爱。 “富岭茶灯戏早在解放初期就有很高的知名度,每逢正月,茶灯队便走村入户,深受大家的欢迎。”前洋村支书叶必得介绍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今会茶灯表演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茶灯戏濒临失传。”

 

    为了让茶灯舞“复活”,今年81岁的茶灯舞老艺人刘邦兴再度“出山”,收了12位“女弟子”, 教她们茶灯舞的传统戏目,这些“女弟子”都是圳边村的村民,年纪最大的快60岁了,年纪最小的近30岁,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只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她们便学会了《五梅花》《补缸》和《卖花线》三个戏目。

 

    源流和茶事有关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会表演茶灯舞,我只知道和茶有关,但是从什么时候从哪里传下来的,就不知道了。”老艺人刘邦兴说。

 

    说起茶灯舞起源何时,当地村民和老艺人只说是祖辈传下来的,地方文献也罕有记载。据说,历史上浦城盛产茶叶,而富岭的观音尖茶更负盛名,被列为朝廷贡品。明初时期,朱元璋鼓励妇女种茶,由于政策有利生产,茶园葱绿,圳边一带的茶女繁忙,只好摸黑夜采。这事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每当夜幕降临时,神仙即在山尖点起一盏茶花瓣型灯笼,把茶园照得彻夜明亮。天长日久,这些关于花灯的故事就演化成一个以茶女玩灯的民间欢庆舞蹈,之后,又汲取和融入民间小调的内容,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茶灯舞就这样“炼成”了。

 

    刘邦兴告诉说,茶灯舞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三开灯,正月二十烧灯,演出完就将茶灯烧毁,来年又重新制作。而且祖上定下规矩,表演年数宜单不宜双,一旦开演,就需连续表演一年、三年或五年。

 

    茶灯舞队员都是村民,约二三十人,各自分工不同,有鼓乐队员及表演人员等,锣鼓二胡笛子一路吹去,每到一村,先拜社公,再逐户表演《五梅花》。《五梅花》即采茶女手执两盏形似白菜的茶灯,踩着如同五瓣梅花一样的队形,边舞边唱,先唱“顺采茶”,(即从一月采到十二月),再唱“倒采茶”(从十二月采到一月),最后再唱“谢东家”,多谢歌唱的是吉祥贺词,如“多谢东家一杯茶,杯杯泡出柏树花,柏树花开结柏子,百子千孙入你家。”逐户表演完后,便在村里的一片开阔地搭戏台,开始演《补缸》《卖花线》等戏目。

 

    “有《补缸》《卖花线》《和尚彩花》《十月花胎》《看相》等几十部戏目,以前可以演上三天三夜不重复,只是现在很多剧本都遗失了。”刘邦兴说。

 

    特色草根味浓

 

    富岭茶灯舞最大的特点就是“草根”味浓郁。

 

    表演者是“草根”。茶灯舞的表演者都是村民,而且传统茶灯舞只有男艺人,不收女艺人,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戏。演出时,只需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用布帏或草席遮起三面,使观众聚集于台前观看即可,“草根班子,地摊演出。”圳边村村民、茶灯舞的二胡手黄昌根幽默地说。

 

    题材“草根”。因为茶灯舞的艺人都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低,基本上靠口耳相传来学戏,只有结构简单情节集中的小戏才好记好演,所以茶灯舞的取材不是“高大上”,而是取材于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角色一般就是旦角和丑角,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如《卖花线》,讲的是一个走街串户的货郎和一位小姐喜结良缘的故事,情节简单,念白直接,如当媒婆为货郎和小姐做了媒后,货郎唱:“大姐今年许配我,明年就来钻被窝,早入洞房生贵子,早生贵子状元郎。”

 

    表演形式“草根”。茶灯舞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独唱、对唱、合唱,采用简单明快的民间小调,这些曲调只有“12356”五个音;表演台步只是简单的三脚步(即两步前,半步后);穿插说念道白,是用江西话和“凹上话”(前洋、圳边、高坊等六个村的本地方言);伴奏只需有二胡、京胡、快板即可。

 

    传承有“民间土壤”

 

    为什么消失了四十多年后,茶灯舞能再“歌”再“舞”?因为富岭有茶灯舞根植的“土壤”,有一群熟悉茶灯、喜爱茶灯和热心茶灯传承的村民。

 

    尽管如今演茶灯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但在前洋圳边一带,只要是上了四五十岁年纪的村民,没有没看过茶灯舞的,没有人不会哼的。老艺人刘邦兴二十多岁就成为茶灯戏班的成员,他扮的是旦角,在民国时期,茶灯戏非常盛行,他带出十几班的徒弟。“那时候圳边村民几乎人人都会演茶灯戏,我的父亲和爷爷都会。”他说。

 

    在这次茶灯舞的表演队伍中,黄立泉、黄立彬和余丽娟尤引人注目。黄立泉和黄立彬是兄弟,负责后台拉二胡的,虽然兄弟俩没什么文化,但是茶灯舞的曲调从小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只要一拿起二胡,他们就能如行云流水般拉出曲子。余丽娟是他俩的外甥女,是演出队成员,她说:“从小就经常听舅舅们拉二胡,所以这次村里有组织学习茶灯舞,自己挺快就上道了。我很喜欢茶灯,这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我要把它传承下去。”今年46岁的黄昌根是乐队中较年轻的一辈,他擅长二胡、笛子等各种乐器,文化程度也较高,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茶灯舞这些古老的戏目,所以他把自己所熟悉的曲调都用简谱写出,能搜集到的剧本都整理起来,为的就是把茶灯舞发扬光大。

 

    “此次表演的服装、道具和其他开支都由前洋天后宫妈祖文化理事会负责,民间力量这么‘给力’,相信我们富岭茶灯舞一定能再放光彩。”前洋支书叶必得说。

 

                                                        (雷影  徐兆浦  /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