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声声在人间
2015-10-14 14:45:49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古琴声声在人间 □ 黄金清 南浦码头,三山会馆,清代福州商人们所建,破败了大半个世纪之后获得修葺,成为浦城一处古朴的胜境。会馆正厅,数十张古琴,清朝浦城人祝桐君创立的闽派古琴,从百年弦断音绝中重发清响。 吴燕琳,闽派古琴省级传承人,带领她的数十名弟子常常聚于会馆,抚琴弹弦,操演一番。七弦之古琴,这种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的确大气大雅。尽管操琴者都是新手,但抚琴弹按间,琴声浑厚而深沉,穿墙绕柱,余音悠远而绵长,如高山流水,似行云松涛,只听一曲便可让人震撼,委实不失“国乐之父”的美誉。 大雅古韵 几成绝响 一曲《风云际会》弹完,吴燕琳舒了口长气,与我们讲述起八年前她对浦城古琴的印象:“那时,浦城没一个人懂古琴,我也根本不懂,可以说闽派古琴弦断音绝。” 的确如此,那时,着名古琴家李禹贤曾感叹:“闽派古琴已成绝响!” 追溯当年,闽派古琴是何等辉煌!《浦城县志》、《建宁府志》、《福建通志》均记载:清代,以浦城祝桐君为代表的闽派古琴为中国四大琴派之一,与浙派、苏派、川派鼎立齐名。祝凤喈,字桐君,生活在清嘉庆至同治年间。他为官时期以琴自随,名躁一时。他家有园林之胜,藏古琴数十张,筑数座琴楼,择优贮之,并接纳四方云游天下琴人,培养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体现祝桐君风格的闽派古琴艺术。他致力精研古琴30余年,深究律吕,发明音义,在识谱上创造减字谱加工尺,在指法上创指法字母加以绘图,所创的琴谱新法和古琴理论独树一帜,形成颇具特色的闽派。他所着的《与古斋琴谱》,世称“后学之津梁”。他精研创作的《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6首琴曲秘谱成为家传,吸引学业者不远千里而来,浦城常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风云际会”之地,林则徐三过浦城从没放过耳福,且与其登楼切磋琴艺,借琴抒怀,抒发报国大志。 祝桐君的得意名生张鹤,可以说是闽派古琴的第一个得道者,张鹤所着的《琴门入学》是对闽派古琴艺术的极大弘扬。到了民国初年,闽派古琴传承人代表人物浦城人李迪瑚,深研古琴,着《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名书传世。此后,闽派古琴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艺术学校老师李禹贤致力于研究浦城闽派古琴艺术,不仅演练琴曲,而且深入浦城实地探究考察,写出《初考清代琴派——浦城古琴》、《祝桐君家传秘谱——风云际会》、《闽派琴家祝桐君》等力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引起文化届的关注。 然而近百年来,浦城琴楼不再,净几无琴,琴声不复。抢救福建的文化精粹迫在眉睫。 榕城苦学 抢救琴声 “当时,好像抢救闽派古琴被列入浦城打造文化大县的一件急事吧,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吴燕琳告诉说,2006年,闽派古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祝桐君所注的《与古斋》等13部45册古琴谱得到再版和修补。3月,县里决定派一名器乐人员到省城唯一一位古琴专家、71岁高龄的李禹贤老先生那里学习,选来选去,实在没有合适人选,于是想到了与古琴有一丁点儿沾边的她了。吴燕琳当时是浦城剧团的琵琶手,且年届不惑,照她自己的话说“硬脚硬手,心神难济”,要把断代百年的闽派古琴从废墟中重拾起来,将祝家琴楼七弦琴那悠悠古韵复制传承,她的确心里没底。忐忑,忐忑,吴玲玲来到榕城,硬着头皮跟随李禹贤先生学了起来。紧接着,县里又派出喜爱器乐的青年吴文秀前去学习。力求一次性培养两位传承人,可见当地对古琴抢救的重视。 当时县里的计划是先派人学习,学成归来马上教带学生,吸引浦城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古琴、学习古琴、传承古琴。吴氏姐妹当然深知责任之重、任务之艰。 “李禹贤是个好先生!”吴燕琳回想起老师总是赞许连连。李禹贤是新中国第一位古琴专业学生,1953年和1956年分别在南京、上海学古琴,1961年在福建艺校从教。退休后,他带了全国各地学生二三百人,他说:“成功的才那么十来个。”可见古琴之难。 难在哪?“难就难在识谱,难在弹法,难在理解!”吴燕琳非常用功地学了三个月,但还只是生硬地学会三个短曲。她坦白得很:“那只是一点感觉,根本没有什么韵味!”说起三年学琴的苦,吴燕琳既心酸又自豪:“弹琴全部靠手指的肉垫,十个指头全磨出血丝,老师还不许包邦迪,只能咬牙忍痛练了。” “识谱,念工尺法,再练手法,按谱而弹,练弹多次才能弹出琴曲的样子。”从吴燕琳如今的谈吐不难理解当初学习的艰辛。她说,琴曲有天然节奏,惟有心领神会,操之极熟,才能在轻重疾徐之间,与自然合拍。 吴燕琳学得刻苦,吴文秀也学得顽强,李老师教得可特别用心,毕竟她俩是闽派古琴发源地来的虔诚学子。3年过后,吴燕琳成为省级传承人,吴文秀也是市级传承人。 仙楼山下 古琴新生 学成归来,会弹会演,更重要的是要会教。把闽派古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浦城七弦古琴重振雄风。吴燕琳觉得重任在肩。 回到浦城后,吴燕琳就买古琴,带学员,自己也边练边教。开班当初,浦城的孩子不知古琴的前途如何,都不愿来学,家长也不大支持。“是宣传的力量,是动员一个教一个、留住一个带动一个的办法,才办起培训班的。”吴燕琳只能以时间来扩展空间。吴文秀虽工作在乡区,但也不忘古琴传承,就近在乡村学校办班传艺,孩子买不起琴,她就自己花钱送琴,以自己的热心感动乡村的孩子和家长们。艰辛的6年,吴氏姐妹培养学生达200人,不仅有本县学生,还有浙江、上海、泉州等外地学生,且有不少是在读大学生。闽派古琴开始在浦城红火起来了。 “办个公司,做好传承。”在浦城县城的仙楼山下,吴燕琳开办了“桐君古琴有限公司”,成立闽派古琴研究会,请来制琴师,把制琴、教学、研究、传承融为一体,横下心再振闽派古琴雄风。 铮亮的琴面,松紧有度的琴弦,闪耀的琴征,端庄的琴案,精巧的雁足,还有熏香闻室,琴手坐弹期间,怎一个高雅了得!待到风云际会时,浦城无论是丹桂节上,还是名胜古迹旁,或是重大庆典中,何愁没有古琴声声?站在公司门前,吴燕琳眼望仙楼,似乎满怀憧憬。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