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文艺文化 > 正文

丰碑理当矗立 贤臣不该寂寞

2015-06-23 15:52:30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北宋宰相吴充简评

(黄晓平)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说吴充是中立派,吴充和王安石虽然是儿女亲家,但是由于政治观点相左,两人关系也比较冷淡.而且,由于吴充曾启用和保护了一大批保守派人物,如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等,因此,也有人认为吴充属于保守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是:

其一, 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是宰相,而吴充是枢密使,王安石和吴充又是儿女亲家,宋神宗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是要吴充扮演保驾护航的角色。处在权力中心的吴充即使想中立也不可能,因为变法是皇帝的事业、皇帝的意志。

其二,在《王安石全集》里至少有四首王安石写给吴充的诗是浦城吴氏家谱里没有收录的,这些诗歌的内容充分表明他与吴充非比寻常的关系。

其中一首诗题目为:"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是王安石唯一的一首记梦诗,可见他与吴充的感情非同一般。

在"寄吴冲卿二首"中王安石这样吟道:'不愿与君为远别,沙台吹帽约秋山。''悠远山川嗟我老,急难兄弟想君愁。'

有一首诗叫"酬冲卿见别",最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情谊。我把它抄录如下:

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别多。

两地沙尘今龃龉,二年风月共婆娑。

朝伦孰与君才似,使指将如我病何?

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

王安石在诗中反复咏唱不愿与吴充分离,实际上反映出作者对吴充的一种依恋之情,这种情感源于他们高度一致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是因为吴充是他的"急难兄弟",心灵高度契合的朋友,政治舞台的坚强后盾。

其三,古话说,做事得先做人,在封建制度里,没有人脉就一事无成。王安石出身在小官僚家庭,长期在基层当官,在高层没有什么特别关系。而吴充就不一样,出身于大官僚家庭,长期在核心层做官,为人谦和,真诚,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

吴充的主要社会关系:

文彦博(1006----1097),北宋著名政治家,历仕四朝,出将入相50年,其子文及甫是吴充的女婿。文彦博与吴充的三个哥哥吴育、吴京、吴方以及包拯是同科进士,文彦博与包拯是儿女亲家。

吕公著(1018----1089),北宋政治家,宰相,其子是吴充的女婿。其父吕夷简是宋仁宗时代的宰相。

王安石(1021----1086),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宰相,其女是吴充的儿媳妇。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坛领袖,其女是吴充大哥吴育的儿媳妇,其子是吴充的女婿。

范镇(1007----1088),北宋大臣,与吴充、司马光同科进士,其女是吴充的儿媳妇。

熙宁初年,王安石被任命为负责变法的高级官员, 举荐人就是文彦博 。

正是由于有了吴充这样强大的人脉关系,王安石才可能走向宰相的位置,领导变法,也正是有了吴充为王安石遮风挡雨,化解矛盾,王安石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全面变法。

吴充继任宰相期间,在不改变大局的情况下对王安石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启用了一批思想比较保守的领导人,如司马光、吕公著等。后世的一些学者把吴充这一时期的这些做法,看着是对王安石的否定,其实大谬矣。

调整充实是为了完善变法,就像玉雕作品,既要有人开山凿石,也要有人精雕细琢,更要有人认真打磨,才能制成大器。目标一致,各司其职而已。

至于启用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工作,更是吴充这样的先贤的高明之举,自信之处。让反动派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特征。

当司马光写信给吴充,劝他废止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时,吴充坚决回绝,依然是萧规曹随。

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亦是无可替代的,他是熙宁变法的保护神,中流砥柱。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天下英雄成为朋友、成为亲人,使可能变为成功。

乌台诗案,拯救苏轼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变法写诗讽刺朝政,被人告发,皇帝下令将其逮捕,关在御史台(御史办公的地方,因此地的柏树上常常站满乌鸦,人们戏称御史台为乌台),史称乌台诗案。苏轼从被逮捕的那天起就对自己的未来彻底绝望,在湖州押往京城开封的路上曾想跳水自杀。在开封狱中,苏轼部分承认了自己用诗歌反对变法的事实。在恐惧和绝望中,苏轼写了两首诗给弟弟苏辙------《狱中寄子由》诗中写道:"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这些诗歌一看就明了是苏轼的人生绝笔。

面对着杀声一片的御史们,面对着勃然大怒年轻气盛的宋神宗(31岁),命悬一线的苏轼显得那样的无助和无奈,尽管也有人出面说情,比如已经退休的老宰相王安石,比如病入膏肓的老太后,但是皇帝并没有松口。如果没有股肱大臣做通皇帝的工作,此局面不仅无法改变,而且有可能向恶性方面发展,个别御史提出不仅要杀掉苏轼,而且要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涉案的保守派人士处以极刑。

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候,当朝宰相吴充挺身而出,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宋史是这样记载的:一天,宰相吴充问神宗:"陛下以为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回答:'不值一提',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楷模,自然鄙视曹操,但是连曹操这样的坏人都能忍受当面骂自己的弥衡,你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说了几句怪话的苏轼呢?吴充的一番话说得神宗心里很不是滋味。神宗就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澄清是非,很快就会放了他的'。"

关于吴充拯救苏轼的过程,福建浦城光绪壬寅版的《秀里吴氏宗谱》也有明确的记载:"昔,苏轼自熙宁来,常作诗托讽,今,上诏知谏院御史欲治之。充言于帝曰:自古人君立国常患人臣之不尽言也,今使轼不敢进正谏,而托诗章以规讽,是畏陛下之威风,而非贤者之本心也。若信奸臣之言,而欲治之死,岂不异古圣纳谏之心?其为君德之累不小也!帝感是奏,轼得轻贬。"这段记载也一字不漏地出现在江西抚州崇宁的《吴氏宗谱》中,题目为"吴充传略",作者是苏轼,也就是说这段话出自苏轼本人。

吴氏家谱记载的这段文字是非常珍贵的,它极其准确地反映了吴充的身份、性格、学识和超凡脱俗的辩才,只有这样的表述才能打动人,说服皇帝,结果是使一个死囚犯不仅获得自由,而且还保留公务员身份。难怪王安石称赞吴充"朝伦孰与君才似"。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写诗而身陷囹圄130天,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吴充这样的贤臣,使他绝处逢生,凤凰涅槃。苏轼出狱四个月后,59岁的吴充就撒手人寰了,吴充以自己生命的余光,照亮了苏轼的人生前程,从而使苏轼能用自己的后半生创作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完成治理杭州西湖的壮丽事业。

吴充的人生是美丽的,他的生命与一串串光辉的名字紧密相连,从而使自己化作永恒;他用自己坚强的臂膀撑起王安石的变法伟业,他用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拯救了苏轼的生命,从而把自己也变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