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艺宝库 名满中外——浦城大口窑
2014-12-31 08:19:23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余奎元 大口窑,古称大巧窑、大考窑,位于浦城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址在村后山坡。窑址四周青山叠璋,植被茂密,西侧水口山蕴藏丰厚的瓷土。这都为大口窑制瓷提供充足的燃料和原料。黄碧溪在窑前流过,只经数百米,就与浦城主干河南浦溪交汇,水运便利,为瓷器的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口窑烧造于北宋中晚期,兴盛于南宋。相传有36座,是宋代著名的民窑。至今还有窑神庙的遗址,说明了当时兴盛情景。元朝,朝廷在江西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景德镇以官府的推动,逐渐成为瓷都,同样生产青白瓷为主的大口窑,逐渐衰落,延续到元初,风光不再。虽然明万历《浦城县志》载有大口上村窑、大口下村窑,也只生产缸钵。至清代,完全废弃。 1958年,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到浦城调查,发现了大口窑遗址。遗址堆积范围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4米,包含大量的支圈、托座和瓷器残片。已暴露的窑基,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宽约2米,长约36米,龙窑结构。产品以青白釉为大宗, 兼烧青釉酱釉和黑釉器。烧成工艺有支圈复烧、托座叠烧、匣钵正烧等多种方式。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品种丰富多彩,从日用饮食的碗、盘、碟、罐到妇女梳妆用品粉盒、子母盒,以及生活用品灯盏、香炉、瓶;从动物玩具泥塑鸡、犬、狮到文化用具水注、砚滴以及随葬品冥器、洁白坚瓶、龙虎魂瓶等,应有尽有。 大口窑青白瓷的装饰部位与题材因器而异。纹饰丰富多彩,题材主要有:牡丹、荷花、菊花、莲瓣、含笑花、缠枝花、竹叶、水草、小草水波、梅花、焦叶、回纹、游鱼、人物、动物、八卦纹等。装饰手法有刻、划、印、堆塑、堆贴、绘画。 大口窑瓷器的装饰,有的充满生机,有的显出静穆的气氛,有的气韵浑厚,线条明快,疏密得当,图案清晰,观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不体现出当时制瓷巧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制作技巧。 大口窑瓷器青白釉器胎骨呈白色,质地细洁、坚致。釉色为青口闪白或白中泛青,色泽温润如玉,釉水聚厚处呈湖绿色或湖蓝色,淡雅美观,是为此窑的标准色调。 大口窑不仅产品品种多,装饰优美,而且釉色纷呈精彩。 大口窑在烧青瓷的同时,还有烧造青白瓷釉下酱色瓷的青瓷釉下酱彩瓷,瓷器的胎骨呈灰白色,坚致细腻,施青白釉为主,兼有青或青黄釉,釉下彩色多呈酱褐色,也有绿色。 大口窑还有一种创新,即青白釉与酱釉绿彩的结合,大口窑采集到一件高足杯,口为五角形,折腰,嗽叭形高足。内壁仅口沿处施釉,外壁上半部为酱釉,饰一周规整的色莲纹,嗽叭外壁施青白釉色调与上半部反差很大,釉下随笔点画绿彩,呈蝌蚪状,上半部规整,而下半部却一笔点画,相当活泼、自然。绿釉与酱彩结合,这种装饰艺术极为罕见,绿釉釉下酱彩的融合,显得柔和,富有层次感,使本来刹目的绿色,配以酱彩变得深沉、大方。 浦城大口窑在我国辉煌的瓷业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飘扬过海,外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 1975年,新西兰考古学家,《中国陶瓷》一书作者路易·艾黎专程到大口窑考察。1986年,福建文物鉴定组组长黄汉杰在菲律宾考察时,在一家私人博物馆中发现收藏有大口窑的盒子。1989年3月4日,日本考古专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冈了一对大口窑进行考察,评价说:“大口窑的制品是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制成”,称赞说:“大口窑是个宝库。”日本经冢埋藏着小型的青白瓷作品居多,其中以盒子的数量为多,日本矢部良明著的《日本出土的唐代陶瓷》中载:这种盒子是中国福建省的浦城县大口窑生产的。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