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街道:构建治理闭环 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办、有实效”
2025-10-11 10:10:42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地下室进水、墙面渗水、路面破损……”写了擦,擦了写,在浦城县河滨街道,民情小黑板上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字,记录着居民们的一桩桩心头事。 近年来,河滨街道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诉求—服务—解决”治理闭环,让群众诉求有回应、服务有温度、治理有成效。 拓宽沟通渠道 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听” 在河滨街道6个社区居委会的醒目位置,“民情小黑板”“意见箱”等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之前和平路上的路灯间距远、亮度低,晚上出门很不安全。”家住滨江新天地小区的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写上小黑板后很快就有人管,原来的12盏路灯都升级了,还多了10盏。” 群众反映路灯不亮以后,及时抢修 “凡是‘上榜’的问题,社区牵头日日跟进、逐条‘销号’,通过社区协调、党群议事、汇报上级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河滨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核说,通常能现场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才由工作人员“记录在案”。 为了全面收集社情民意,街道还开通公众号在线咨询、小微权力监督群等线上渠道,实现指尖诉求即时达。同时,街道深化“警网融合”机制,建立“1名社区民警+1名社区工作人员+1名网格员”的网格体系,将“民情小黑板”收集的信息直接对接网格处置力量。“遇到各类问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会先上门摸清情况、尽力调解,调解不了的民警及时介入,将绝大多数矛盾吸附在网格、化解在基层。”网格员叶婉婷介绍道。 河滨街道用好“民情小黑板” 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民情小黑板”投入使用以来,通过各类渠道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50余条,成功解决民生问题160余件,群众好评率高达99%。 组建服务队伍 让民生需求“有人接、有人办” “诉求收上来,关键要有人办。”李核告诉记者,河滨街道通过构建多元服务队伍,打造覆盖全域的民生服务网络,确保群众需求件件有回音。 河滨街道以基层党小组为核心,构建“党建+为民服务”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我在您身边”主题活动。通过领导干部挂点制度,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家访”行动,进村落、入田间、访企业、走农户。 “以前干部是等群众上门,现在是干部主动找上门。”居民黄女士说,“上次河滨街道的干部来我家,我反映了水南中心小学门口区域有限、坑洼路面影响上下学接送效率,还存在安全隐患。后面学校门口就开始施工了。” 为了让服务责任得到落实,街道严格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度,设立服务引导牌,公开干部联系方式,并建立长效回访机制与动态管理台账。 雨污管网改造施工现场 “针对河滨街道李梅村农户反映水渠发生水毁问题,街道积极推进灌溉水渠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后于15个工作日内开展‘电话询问+实地走访田间’回访,确保问题彻底解决。”街道干部张建中说。 在滨江新天地小区,“小区党支部(兼合式)+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红色物业”的治理模式破解了开放式小区治理难题。“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整洁,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小区自管会主任陈剑说。小区内有22名在籍党员、103名在职报到党员和43名离退休党员,通过党组织纽带将在职党员与离退休党员紧密凝聚,开展党员“三进三亮”活动,楼道灯更换、垃圾清运等民生小事随手办。 破解民生难题 用实际成效“暖民心、聚民力” 从路灯维修到水渠改造,从矛盾调解到安全保障,河滨街道通过闭环治理体系,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办成“暖心事”,让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以前下雨天路面全是积水,现在改造后再也不用担心了,党员们真是为群众办了实事!”滨江新天地小区居民刘阿姨感慨道。 这个2006年建成的开放式小区,曾因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混乱问题突出。自“小区党支部(兼合式)+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红色物业”模式推广后,党员带头摸排问题,协调推进基础设施翻新,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办实、办细,办成“暖心事”。 调解矛盾纠纷 在矛盾纠纷化解领域,街道构建的多部门联合调解体系成效显著。依托9个“吃茶话事”点和“民情小黑板”,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机制,联动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及律师力量,将单打独斗变为兵团作战。今年以来,累计摸排矛盾纠纷180起,成功化解171起,化解率达95%。 如今的河滨街道,诉求渠道畅通无阻,服务队伍主动作为,民生难题逐个破解。“下一步,我们将从深化治理模式、升级基础设施、强化服务闭环三个核心方向入手,完善治理体系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平安河滨、美丽河滨’的底色更鲜明。”李核说。(曹歆雨 邱春静)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