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坊一特色 “小工坊”点亮“大共富”
2025-10-10 10:11:12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在乡村角落的共富工坊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些看似普通的作坊,如今已成为乡亲们增收的好去处,不用奔波远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工坊虽小,能办“大事”。日前,记者看到共富工坊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汇聚出乡村振兴的“大”气象。 白菜“酿”共富滋味 “我们上了年纪,平时哪挣得到什么钱?现在合作社请我们来帮忙,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真是好。”在“黄毕洋”共富工坊务工的吴贵平欣喜地说,今年他移栽种植16亩长秆白菜预计能收获3.5万公斤,增收4.5万元,加上工坊的零工收入,生活担子轻了,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收割长秆白菜(资料图片) 这份踏实的幸福感,正在黄毕洋的青山绿水间静静流淌。位于九牧镇黄毕、洋墩、黎处三个高山村的这片土地,世代传承着长秆白菜种植和酸菜制作技艺,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黄毕洋酸菜虽有名气,但过去各家各户零星种植、分散制作,始终难成气候。”黄毕村党支部书记褚子洪说着往日困境。转机出现于九牧镇创新推行“双领办”机制,由镇党委领办镇属国企福建黄毕洋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以及标准化生产,三村联建村党委则领办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规模化种植。 “现在好了,从种植到腌制,工坊都有统一标准,种出来的白菜合作社全部收购。”褚子洪介绍,“去年有农户利用冬闲田种了20亩,一季就增收近10万,比出去打工还挣钱。”种植“酸菜”的好光景激发了村民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行列,立夏刚过,合作社里挤满了咨询的农户,去年新加入合作社成员就有63人,“在家门口挣钱”成了黄毕洋最热的话题。 黄毕洋共富工坊(图片资料) 在酸菜腌制加工期间,工坊平均每天用工30人次,让村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增收。据悉,2024年,合作社种植酸菜原料长杆白菜1000亩,生产酸菜280万斤,带动村财增收80万元,260多名村民共增收300余万元。同时通过供销商城、电商孵化基地及本地网红直播等渠道,黄毕洋酸菜产品销量达40万份,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如今,这股酸香里飘着的已是浓浓的“共富味”。 “今年采收的优选种子,能满足千亩种植需求,再过两年,我们的酸菜产业有望辐射更多村庄。”褚子洪信心满怀。一缕酸香,一方产业,一份踏实的日子,这“家门口”酿出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传统风味,更是萦绕在村民心头的甘甜。 山水“醒”来坊间生金 山醒了,水活了,坊间生金了。在浦城,一座座共富工坊成为连接乡愁、生态与生活的温暖纽带。 去年7月,富岭镇“返乡创业”共富工坊在匡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高坊村开园。这里不只是一个项目点,更像一个游子归乡的地方,用“农文旅融合”唤醒匡山沉睡的山水,也点亮了村民眼中久违的光。 富岭返乡创业共富工坊(资料图片) “我们想打造的,不只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能让游客留下来、让村民笑起来的地方。”从上海返乡的乡贤朱继富说。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镇乡村振兴公司携手,通过“政府搭台、专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创新模式,将昔日闲置的集散中心,变成了占地6500平方米的“共富家园”。 在这里,匡山的生态之美被细心收纳。以“匡湖云漫”为中心点向四周扩散,工坊设置了“遇见匡山”打卡区、“共富开关”农产品展销区、“好声in”直播区等多个功能空间,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合伙人club营”“共富大篷车”等载体,让本地农人的好物走出了大山,“旅游+农产品”的动能转化为了村民掌心里的收获。 “客人来了,有得玩、有得看,更愿意带走一份‘山里的味道’,工坊人气旺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这才是我们最欣慰的事。”朱继富笑着说。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1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这不仅是山水资源的变化,更是带给一个个农家小院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富岭镇以“返乡创业”共富工坊为纽带,持续深化乡愁产业培育,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逐步构建起以乡愁为魂、生态为底、富民为本的特色产业体系,成功带出一批如星空民宿、无忧花谷、田园小隐等乡贤回归项目,形成了“乡贤带富、产业联动”的生动局面。 “这座工坊,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富岭镇党委书记徐绍兵说。接下来,富岭镇将通过引入智慧农业体验、乡土文创直播等多元业态,让这座山水之间的工坊,不仅点亮乡村的风景,更照亮百姓的好光景。 零工织“梦”花开满地 在万安乡村头村,有着一个让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能在家门口找到事做、挣到钱、安下心的地方,它是“瑞琪”共富工坊。 “以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不一样啦,走出家门几步路就能接活儿,一天稳稳当当挣个几十块,买菜、买药,心里都不慌了。”村头村的陈阿姨说,她低头组装文具盒,动作熟练,却挡不住脸上的笑意真切。 “瑞琪”共富工坊(图片资料) 这样的变化,源于浦城县探索的“零工经济”模式。面对农村闲散劳动力多、增收门路少的现实,依托当地乡振公司搭建起灵活就业平台,把来自义乌、江西等地的小商品订单,“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走进工坊,几十位村民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计,包装文具、分拣配件、组装饰品,车间里安静有序,只有物件传递的微声和少许轻声的交流。为了确保订单稳定、质量可控,村头村党支部牵头设立了就业服务点,专人负责接单、派活、培训、质检,形成“支部牵头+公司接单+村民干活”的闭环。 “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在这儿包文具,一天还能挣四十多块嘞!”65岁的王大爷边说边利落地封好一个包装盒,在他身后是即将发往义乌等地的成箱货物。随着订单量持续增加,“瑞琪”共富工坊已从村头村延伸至周边几个村落,带动300多名村民参与。不少零基础的村民,渐渐成长为熟练工,有的还当上了组长、带起了徒弟。日子,就在这一件件小手工中,慢慢有了温度。 “我们不仅要让大家有活干,还要干得好、干得久。”万安乡党委书记叶学武说,“接下来我们将从单一加工向技能培训、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提升村民的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瑞琪”共富工坊已累计承接外贸订单50多批次,加工产品超百万件,为群众增收近百万元。这条以零工经济激活乡村活力的共富之路,它不喧嚣,却踏实,不宏大,但温暖。 浦城的共富工坊,不走“大而全”的路子,却把“小而特”的文章做足。依托各村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驱动、农文旅融合、零工经济赋能等多元形态,盘活闲置资源、唤醒传统技艺,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形态各异却同向同行,用不同的方式托举起相同的幸福愿景。 据悉,全县18个共富工坊覆盖52个村,带动1605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村财年增收158万元,从业村民年均增收5544元。这些散布乡间的“星星之火”,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它们印证了,只要找准路子,小小的工坊也能点亮大大的梦想,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共同描绘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徐裕 叶超)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