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浦城发展!福州大学实践队开展“红旅数传”研学实践
2025-07-11 09:25:55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7月6日至8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见浦城·红旅数传”研究生实践队一行,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浦城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走访、沉浸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用青春脚步丈量浦城大地,以创新思维探索发展路径,并在浦城团县委的精心对接与组织下,成功举行校地共建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行程丰富 沉浸式体验浦城多元魅力 实践队的行程安排紧凑而充实,充分展现了浦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蓬勃的乡村振兴实践。 实践队抵达后,首站便走进了浦城县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通过裸眼3D数字展柜、交互式触控等科技手段,沉浸式感受浦城4000年的文明史。“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猫耳山商代窑群遗址、“揭示闽北早期文明密码”的管九土墩墓群、“让文物说话”的数字赋能都令队员们赞叹不已。随后,队员们探访了坐落于“梦笔生花”典故发源地梦笔山麓的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在油画艺术的海洋中体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参观浦城县博物馆 次日,实践队深入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了解科技特派员如何“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探索“稻-再-油”高产高效模式,筑牢“福建粮仓”根基。在浦城中央苏区纪念馆,队员们聆听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重温入党誓词,感悟苏区精神的伟大力量。下午,队员们体验了浦城县非遗文创中心的剪纸技艺,并通过直播形式向外界推介这一国家非遗项目。随后,队伍前往仙阳镇殿基村考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聆听厦大博士生讲解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感受探寻历史的执着;并在管厝乡参观了廖俊波家风家教展示馆和“四下基层”实践基地,接受优良作风教育。 体验剪纸技艺 记者在最后一天的行程中跟访看到,实践队深入富岭镇殿下村稻产业展示馆、高坊村返乡创业共富工坊以及双同村“1+1”乡村旅游示范带(含匡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队员们实地考察浦城稻米产业发展,了解高坊村依托匡湖云漫项目打造的“三乡人”(归乡人、原乡人、新乡人)共富模式,体验双同村“不砍一棵树,也吃旅游饭”的绿色发展之路。队员们边走边看,还不时通过直播镜头,向云端观众展现浦城乡村的美丽画卷和产业活力。 校地携手 共建基地深化协同育人 7月6日下午,一场主题为“聚力青春,共育天才”的座谈会举行,标志着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 座谈会上,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三强对浦城县委县政府及团县委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谢,高度评价了浦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的发展模式,并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浦城团县委书记陈林基则重点介绍了当地文化产业及青年发展规划,表达了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推动地方文化创新、乡村振兴和青年发展的热切期望。双方围绕“校地协同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签约现场 座谈会上还进行了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浦城县委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协议的签署,正式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红色教育、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青年学子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为浦城发展注入持续的创新活力,实现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共赢目标。 青春感悟 在行走中汲取力量在践行中担当使命 三天的实践,行程满满,收获累累。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浦城作为闽越文化摇篮、革命老区苏区、生态粮仓的独特魅力。他们惊叹于数字化技术赋予传统文化的崭新活力,感动于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牺牲精神,振奋于科技赋能农业、人才引领乡村、生态转化经济的生动实践。多位队员在实践感悟中表示,要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打卡”浦城稻田 此次福州大学“行见浦城·红旅数传”实践队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深入了解国情社情的生动课堂,更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期待更多的青年才俊走进浦城、了解浦城、建设浦城,共同书写浦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程张寰)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