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聚焦“一优两特三宝”深挖特色农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
2025-07-07 10:02:4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平整的田野里,嫩绿的水稻秧苗铺开绿绸;苍翠的山野间,褐红的灵芝渐渐展开裙摆;起伏的丘陵上,新种的薏米正拔节生长……仲夏的浦城,处处勃发着生命的力量,蓄积着丰收的希望。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有三宝,丹桂、薏米、灵芝草”……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浦城,地处东南丘陵地带,水系发达,河谷密布,孕育着肥沃的土壤,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浦城县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一优(浦城大米)两特(酸菜、酸枣糕)三宝(丹桂、灵芝、薏米)”,深挖特色农业资源,强化品牌打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优”领跑 擦亮“金字招牌” 粮食综合产能连续4年位列全省首位,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2万亩以上。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8.28万亩,产量21.48万吨,其中,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968公斤,最高亩产达1382.7公斤。2025年,浦城县计划实现粮食播种面积约47.88万亩,其中再生稻种植10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 亮眼的数据后面是,是浦城县一手抓品质提升,一手抓品牌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们根据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的要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杰介绍,目前,全县八成以上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优“浦城大米”,既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浦城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借力院地合作,以再生稻科技小院、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实现专业人才下沉,构建“科技特派员-当地农技干部-乡土专家”三级联动指导体系,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同时,通过推广“稻-再-油”轮作,“稻-油”“稻-鱼”“稻-药”等轮作模式,降低种粮成本,提高水稻品质,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好山好水出好米,为了让“浦城大米”行稳致远,浦城县大力推进“品牌强县”战略,全力擦亮“浦城大米”品牌。依托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业力量,制定出台浦城大米团体标准,环境条件、品种选择、加工质量都有据可依;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所,提供检测保障;建立溯源防伪管理体系,通过“三确一检一码”认定,检验报告、溯源防伪都有迹可循。 近年来,浦城县获得了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2个“国字号”荣誉。在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权威单位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攀升至421.17亿元,相较去年净增11.31亿元,品牌强度845,“浦城大米”这张“金名片”更加耀眼。 “两特”飘香 带出富民产业 黄毕洋是九牧镇黄毕、洋墩、黎处三个高山村的通称,当地特有的长杆白制作的酸菜,具有酸、溜、爽、脆等特点,不仅开胃解腻,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 “过去,这口让人念念不忘的黄毕洋酸菜,只是村民自留过冬或赠送亲友的小菜,如今,已经成为了九牧镇做好‘土特产’文章,激活乡村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九牧镇党委书记黄林彬说,九牧镇立足自身特色,推动毗邻的黄毕、洋墩、黎处三个村成立黄毕洋片区党委,领办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扩大种植,创新“白菜入股”的方式吸引村民入社,以“收购价+二次分红”的方式提高村民种植长杆白菜的积极性。 古法腌制酸菜 不仅如此,九牧镇还通过党建引领建建设具备自动清洗、真空包装、高温消毒、风干冷却、低温储藏等功能的腌制产品标准化生产车间,与大武夷绿色食品研究中心及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科技赋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成功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及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黄毕洋酸菜成功拿到了市场的“入场券”。 2024年以来,当地在村民自种800亩长杆白菜的基础上,流转土地200亩,生产酸菜280万斤,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带动黄毕、洋墩、黎处三个村村财增收约80万元。 和黄毕洋酸菜一样,得益于自然的馈赠,浦城酸枣糕也成了特色富民产业。 据《浦城县志》记载,清代时期,浦城商人常将酸枣糕作为特产馈赠往来客商,使其声名远扬。如今,在浦城县富岭镇、水北街镇、濠村乡等山林茂密、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的乡镇,仍保留着制作酸枣糕的传统技艺。 浦城酸枣糕 “富岭镇双同村地处匡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现存野生酸枣树上百棵。”富岭镇党委宣传委员马超介绍,近年来,得益于文旅融合发展,双同村将酸枣糕制作融入了民俗体验活动中,成为了备受游客青睐的伴手礼,如今,村里正探索以“非遗+旅游+电商”的方式,推动实现酸枣糕标准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双同村制作、销售酸枣糕20多万斤,销售额可达4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木樨园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浦城三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将传统酸枣糕与丹桂、灵芝等当地特色相结合,碰撞出全新口味的新产品,提升着这款地道特产的附加值。 “三宝”增值 拓宽致富路 为58家优质茶商、茶企授牌“丹桂花茶品鉴店”,“一种桂花红茶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开放使用并与当地13家茶企签约共享“丹桂红茶”专利技术……浦城,是“中国丹桂之乡”,自古有“万担茶县”的美誉,在第6个“国际茶日”,浦城县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以推动“三茶”统筹发展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让丹桂与茶浪漫邂逅。如今,“聚琛园”“浦枝桂”等丹桂红茶日渐成为市场新宠。 薏苡仁油、红豆薏米固体饮料、薏米饼干、薏米粽……在位于官路乡的闽浙赣薏米交易市场产品展示大厅,以薏米为原材料加工的食品令人耳目一新。浦城薏米是福建省极具特色的“土特产”,“福九味”道地中药材之一,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官路乡作为浦城薏米的主产区,全乡种植薏米8000余亩,产量约1400吨,通过引进企业投资合作,开发生产精装薏米、薏米酒、薏米糕、薏米水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薏米产业产品附加值。 灵芝种植基地 “我们的每块基地都远离人类生活区2公里以上,生长期内拒绝任何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全部按有机标准进行全程养护管理……”日前,在九牧镇有机灵芝种植基地,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正向游客介绍仿野生栽培灵芝,“我们依托浦城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结合灵芝文化,打造‘有机灵芝溯源游’特色IP。”基地作为集种植、加工、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灵芝产业综合体,今年以来,吸引了来自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的200余名游客,打响了灵芝文化品牌,也为乡村振兴聚集人气、注入活力。近三年来,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不断优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次、农民2600多人次,推广灵芝种植1.5万亩。 发布产业发展自皮书,为浦城大米、浦城意米品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丹桂的香甜与茶的醇厚碰撞出独特的口感,解锁丹桂产业新发展;黄毕洋酸菜与匡山酸枣糕,因乡愁破圈而出;在自主创新中,浦城不断拓展灵芝产品应用领域,建立全产业链条……如今,浦城正立足这“一优两特三宝”产业布局,以生态优势为墨,以特色农业为笔,推动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做好“土特产”的“新文章”,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邱春静 袁野)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