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省典型!浦城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再生稻“亩产吨粮”
2025-07-03 09:35:22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日前,省委改革办发布全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浦城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再生稻亩产吨粮”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浦城县是福建粮食生产大县,素有“福建粮仓”的美誉。浦城县已连续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超吨粮,2024年种植再生稻8.5万亩,面积居全省首位,两季亩产最高达1380公斤,力争2025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浦城再生稻米品质优良,形成了集优质品种选育、绿色高效栽培、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如“浦城大米”)及米业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园核心区,并获评“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浦城稻田(资料图 徐强/摄) 近年来,浦城县立足粮食安全战略与省委深化柔性引才部署,聚焦再生稻“亩产吨粮”核心目标,创新构建高效生产体系,全力打造全国再生稻丰产示范样板。2024年以来,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园平台优势,浦城积极对接高端智力资源,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等顶尖专家领衔组建“再生稻高产高效特聘专家团”,深度嵌入浦城再生稻全产业链,以“科技赋能田管、良种良法配套、智慧农机应用、精深加工提升”为核心路径,系统集成推广“头季-再生季”周年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助推浦城再生稻产业向“技术集成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升级。 科技赋能领航,构建技术攻坚新体系 “现在我们种田也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了,从选种到收割,都有专家团队手把手指导,全程机械化让种粮更轻松高效。”近日,浦城县临江镇再生稻种植大户马芳华在田间感慨道。 马芳华的底气何来?答案在于浦城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构建技术攻坚的新体系,通过搭建平台、引育人才、优化服务三措并举,为全程机械化种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右二)到浦城指导再生稻新品种全程机械化栽培头季现场测产验收工作(资料图 柯聪 何周超/摄) 浦城县先后落地建成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创平台,成功编制《浦城县再生稻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规程》,并率先发布全国首份再生稻绿色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今年已推荐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7名、团队科技特派员8个。 近两年来,浦城县累计开展再生稻种植、水稻制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题培训11期,惠及农民900余人次。同时,重点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集成推广水肥精准管理、保根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配套建设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7个,培育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22家。 要素集成护航,打造扩面稳产强支撑 2023年,浦城县被列入全国8个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之一。截至2024年,全县共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38.2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82.5%。今年,浦城计划继续改造建设5.5万亩高标准农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 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料图 宿雯鑫 柳浪漫/摄) “从‘零散补丁’到‘一片沃野’,浦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与建’逻辑,源自全生命周期的顶层设计。”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介绍,近年来,浦城争取上级指标资金4.08亿元,获亚行贷款、县农发行贷款授信等金融支持3.9亿元,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投入1500万元参与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浦城县抢抓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政策机遇,通过“小丘并大丘”有效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1%,机械化水平提高25%,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6%,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 除在农田建设上发力,浦城县还紧紧抓住了种子这颗“粮食芯片”,致力于提升杂交水稻制种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好米“有种”,为惠农兴业、粮食安全添上“压舱石”。2024年,全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备案面积6.3万亩,年产量超过1万吨。 忠信镇水稻制种农户采用集中连片种植、半人工半机械化生产进行杂交水稻制种(资料图片 柯聪/摄) 浦城县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再生稻种业体系,先后引进国内外23个优质再生稻品种进行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甬优1540”“明1优臻占”等适宜本地种植的良种。同时,借助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集中育秧,建设水稻育秧工厂,提升良种繁育能力。 今年,记者在福建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该企业在忠信镇“振兴公司”的引领下,成功流转到1万余亩土地,预计可产出150余万公斤种子。此外,该县还积极开展再生稻种植成本保险试点,即针对再生稻生产特性,在参加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的基础上,增加再生季保险300元/亩,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再生稻种植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多元融合助航,开辟增收兴产新路径 近年来,浦城县积极探索农业多元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水稻+”“绿色+”“文旅+”三大路径协同发力,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激活乡村活力,为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开辟了新途径。2024年,浦城“稻-再-油”示范片全年纯利达1100元/亩,较传统单季稻种植增收超900元/亩,经济效益显著。 今年4月,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专家与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等前往浦城县莲塘镇、石陂镇,对浦城“稻-再-油”种植模式短生育期油菜品种机械直播示范片、毯状育秧机械移栽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考察结果显示,‘稻-再-油’种植模式在浦城县油菜短生育期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测产品种适宜在浦城南片区进行推广。”福建省种子总站推广研究员滕振勇说。 石陂镇申明村大片油菜植株抽薹时节,部分花朵初开。(资料图片蔡贵平/摄) 浦城县集成推广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施用等综合技术措施。实践表明,该套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实现土壤pH值平均提高0.33,有机质平均提高1.45g/kg,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同步提升。在绿色种植方面,2024年起,浦城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专家团队合作,推广再生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实现再生稻抗病性显著增强,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基于此,2025年推广实施示范项目10000亩。 此外,浦城县还着力推进再生稻产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依托莲塘畈—麒麟畈万亩连片稻田生态资源,打造以稻文化、稻产业、稻科技为主线的水稻公园。同时,整合沿线红色文化、朱子文化、考古文化、宗亲文化以及油菜花、灵芝等特色产业资源,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一条集生态绿色高效农业种植、农耕文化体验、科普研学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应运而生,“仙芝文化系列活动”“油菜花嘉年华”等特色活动人气“爆棚”,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下一步,浦城县仍将致力于全链融合、全域提升,聚智赋能将“稻浪沃土”绘就“振兴画卷”,助推浦城农业经济实现“含金量”和“含绿量”双提升。 (柯聪 柳浪漫)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