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时政 > 正文

用艺术点亮孩子心灵——浦城县“非遗+美育”模式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新活力

2025-05-28 10:13:3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手再稳一点,别急……”浦城县实验小学陶艺教室内,拉坯机低鸣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揉捏着陶泥,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

“注意看指法……”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排练室里,老师手腕轻转,指尖划出优美的兰花弧线,台下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比划……

如今,这样的非遗传承场景已成为浦城校园的日常。

近年来,浦城县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乡土文化润心灵”系列活动,将青白瓷文化、赣剧、剪纸等本土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美育课程,通过“非遗传承人+教师”双师课堂、非遗工坊体验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机。浦城县创新构建“非遗+美育+思政”融合教学模式,既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又为非遗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

千年窑火“淬”美育:

青白瓷技艺激活乡土课堂新范式

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传承于商周、兴盛于宋元、创新在当下”,2022年,“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浦城县实验小学立足当地丰富的青白瓷文化资源,2019年起积极开展陶艺特色美育实践。学校致力于将青白瓷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德育美育共融共生。

据悉,为深化课后服务质量,该校充分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精心打造了以传统陶艺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让古老技艺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

浦城县实验小学邀请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熊文慧、熊文杰团队定期授课。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摄

“学校青白瓷社团以‘瓷韵润德,节气育人’为宗旨,通过‘瓷土塑形、节气赋魂、德行入心’三维育人模式,达成‘塑瓷器·冶情操·传文明’的立体化育人目标。”浦城县实验小学校长黄丰雷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陶艺技能,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陶艺课程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据介绍,该校采用“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双师制,邀请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熊文慧、熊文杰团队定期授课,确保技艺传承的规范性。截至目前,每周参与学生300余人次,形成了浓厚的陶艺文化氛围。

“我们用故事化教学引入青白瓷历史,感受非遗魅力;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参与感、体验感和满满的成就感。”熊文慧在谈到设计浦城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课的核心思路时表示,课程设计以“从兴趣启蒙到深度体验”为逻辑,低龄段侧重趣味互动,中高年级段主要是动手能力、专注力、想象力的培养。

同时,学校创新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并制作了3D制瓷工艺动画。学生通过设计专属瓷碗、杯子、花瓶,从拉坯、雕刻到烧制全程参与,最后用AR技术模拟窑变效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陶艺,既传承非遗,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学生的陶瓷作品组成的“梦想墙”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摄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让青白瓷文化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活力。学校青白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活动多次获县市级媒体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家长表示,孩子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学到了陶艺技能,还培养了耐心和细心等品质。同时,学校还通过设立陶艺作品展示专柜、举办主题教育陶艺作品设计大赛等方式,展示了学生的陶艺作品,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黄丰雷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青白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专业进修、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拓展展示平台、筹办县级学生作品展、参与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陶艺教育的创新模式,挖掘其更多的教育价值,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古韵新声“绽”青春:

赣剧进校园唱响文化传承双声道

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赣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浦城赣剧文化基于江西赣剧传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赣剧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美育教育的号召,水南中心小学决定将赣剧艺术引入校园,以此作为美育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思维和文化自信,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二级演员叶红为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学生授课。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摄

“我们从2021年成立了南隅学生社团,邀请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二级演员叶红担任辅导老师,开设‘戏曲武场’和‘戏曲表演’课程。”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副校长曾云其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学习戏曲知识和戏曲表演,校园掀起一股“唱戏热”。

“水南中心小学的赣剧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叶红介绍,初级课程主要介绍赣剧的基本知识,如赣剧的历史、流派、角色类型等,并通过观看经典剧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中级课程则更注重技能训练,如唱腔、身段、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赣剧的基本技巧。高级课程则侧重于剧目创作和演出,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参与赣剧剧目的改编和创新。

在赣剧教学中,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还积极探索和应用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验班级采用了项目式学习(PBL)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赣剧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师生合作创作戏曲剧本,优化戏曲音乐,设计演出服装,画演出道具,戏剧妆容体验等,与学生一起动手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深入体验赣剧艺术的魅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常规班级采用了角色扮演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赣剧表演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赣剧的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

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二级演员叶红为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学生授课。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摄

如今,赣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排练演出,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认真模仿戏曲身段、专注练习唱腔的模样,学校更加坚定了将非遗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的决心。“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拓展深化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进入校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培养耐心与专注力,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韵味。同时组织教研团队,开发专门校本课程,并利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时间,给学生充足学习和实践机会,让更多本土非遗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曾云其说。

创新机制“引”活水:

“八大行动”筑基全域美育生态圈

构建“班班有歌声、人人能展示”机制,每学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书画展览等活动,参与率达 96%以上。

建立“校级-县级”二级展演体系,组织的各类大型展演活动吸引观众8万余人次。

与浦城美术馆、博物馆等场馆合作,每年组织1万多名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

……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近年来,站在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浦城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等八大行动,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把美育浸润行动打造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载体,有效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等特色活动,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学生艺术实践参与率从45%提升至88%,人均年参与活动超5次;南平市第八届艺术节浦城县有5个节目获奖;非遗互动体验活动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浦城剪纸进校园 邱春静/摄

“当前,美育正成为赋能浦城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学校美育课程不断深化拓展,不仅有传统的音乐、美术,更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浦城剪纸、大口窑青白瓷制作等,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舒缓压力、汲取道德滋养,塑造美好心灵;另一方面,依托浦城/范迪安美术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用艺术表达情绪,以美的心灵感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心态。”浦城县委文明办未成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县委文明办将联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的美育支持体系,助力浦城未成年人拥有坚韧且充盈的内心世界,绘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亮丽底色,筑牢浦城精神文明建设根基。(康金山 郑正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