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福建地方戏曲传承创新
2025-05-14 13:08:1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光明日报》2025年5月14日05版 《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福建泉州,这座世界遗产城市,以地方戏曲为钥,解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南音洞箫吹响宋元遗韵、梨园水袖舞动千年风华、高甲丑角演绎市井百态,古老文脉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 高甲戏《昭君出塞》剧照。资料图片 在泉州,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文旅经济的“流量密码”。《围头新娘》跨海巡演场场爆满;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演绎,游客化身“戏中人”穿梭古城……泉州市文旅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文旅融合,促进文旅消费持续升温,品牌影响力辐射海峡两岸。 数据见证戏曲“破圈”之力:2024年,泉州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戏台方寸间,承载着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目标,更见证着非遗活态传承的泉州实践。当00后通过短视频追看柯派丑角,当台湾青年因戏曲寻根谒祖,当数字技术让傀儡戏“活”在元宇宙,泉州正以戏曲为纽带,编织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网络。这座“戏窝子”城市,用青春语态讲述着世遗之城的古韵新声。 古老戏曲的“青春蝶变” 清晨,阳光透过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排练厅的窗户,洒在演员身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娟娟正携爱徒、二级演员陈情瑜打磨排练高甲戏《围头新娘》。陈娟娟饰演祖母乌英,手持发簪的深情形象,展现出两岸同胞的血肉亲情。 “发簪的故事听了一遍遍,泪水浸透我心田。奶奶的思念是一根线,把海峡两岸系心间……”陈情瑜饰演孙女飞燕,情感充沛、声情并茂,唱出了对亲人团圆深深的期盼。 古老戏曲如何实现“青春蝶变”,绽放新活力,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泉州市推出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每年安排1000万元推进非遗、戏曲资源保护传承、创作创新、演艺传播等,《围头新娘》等新编剧目获重点扶持。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这个被认定为高甲戏发祥地的古村落,制度护航化为具体实践:南安市级财政专项拨款修缮古戏馆,让每一座房子、每一块砖都有“戏份”;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教育局积极探索,创建“中小学生高甲戏传承班”,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少活跃在各大专业剧团;石井中心小学、岑兜小学将提线木偶、傀儡丑步法纳入学校艺体课程,培养娃娃传承人。 在资金扶持领域,泉州构建起“国家艺术基金+市级专项资金+社会资本”的多维支持体系。高甲戏《阿旺的幸福生活》和打城戏《火焰山》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4年度资助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更值得称道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安溪县由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牵头,联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泉州艺术学校与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设立安溪艺术学校,开设高甲戏表演、器乐演奏等专业,毕业生定向输送至艺术院团。这种模式保障了人才梯队建设,安溪高甲戏剧团近年排演的《李光地》《莫耶·延安颂》等精品剧目,皆出自该体系培养的人才之手。 舞台上数字与传统的“千年对话” 暮色中,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畔的余庆楼古厝灯火通明,红砖廊柱间悬挂着泉州花灯,光影斑驳。观众黄先生手持电子票券踏入院落,耳边传来悠扬的南琶与洞箫声,仿佛瞬间穿越至宋元时期的泉州。舞台并非传统镜框式,而是以古厝七进空间为戏曲的天然布景:前厅是元宵灯会初遇的市井街巷,中庭是荔枝私会的闺阁绣楼,后花园则化身私奔离别的码头……观众手持“通关文牒”,随剧情推进穿梭于时空碎片中。 梨园戏《陈三五娘》在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泉州洛江余庆楼进行沉浸式演出。资料图片 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利用古厝空间构建“行进式叙事”,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剧情推进的“变量”。 “泉州作为世界遗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洛阳桥、古厝建筑等与戏曲结合,通过沉浸式演出活化历史场景。”泉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场沉浸式演出自2025年推出后,“一票难求”已成为常态,甚至出现黄金周加演至30场的火爆场面,上座率100%,年轻观众占比达70%。演出融合梨园戏、掌中木偶、妆糕人等6项非遗技艺,成为Z世代打卡泉州的“文化必选项”,吸引游客“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先订戏票,再订机票”,“#千年南戏穿越攻略”话题阅读量超500万次。 什么?机器狗与提线木偶在对抗! 你没听错!5月4日,在海丝泉州戏剧周启动仪式的舞台上,由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沈苏革携青年演员许思思、陈新(机器狗操控人员)共同呈现的创新节目《机灵偶遇》引发关注。 机器狗加入传统提线木偶戏表演。资料图片 演出中,传统提线木偶“灵猴”与杭州宇树科技研发的机器狗同台互动。演员通过悬丝精准操控木偶做出跳跃、翻滚等动作,科技团队则实时操控机器狗完成同步表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操控艺术集合在一起,展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观众席爆发的惊呼将数字与传统的“千年对话”推向高潮。 “原本遗憾未能抢到演出票,没想到在参观府文庙时偶遇这场露天表演,传统木偶与机器狗的配合充满惊喜。真是大开眼界!”来自云南的游客宋敏怡告诉记者。 南音曲谱在电子震荡中重构声波矩阵,梨园戏科步被街舞算法编译成代码,南北琵琶的交流从宫商角徵羽到摇滚乐符……在泉州,传统戏曲早已披上新衣。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泉州共开展150多场公益性惠民演出,线下参与观众超20万人次。 非遗成为“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绛红帷幕徐启,梨园戏旦角踩着碎步自画中踏出,指尖兰花微颤;忽而鼓点骤密,高甲戏丑角翻着筋斗跃入光影,诙谐身段掀起满场笑声……2023年,大型情景文艺演出《遇见·泉州》以现代舞台艺术有机融合了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等泉州“戏窝子”精华,让许多游客念念不忘。 创新模式打破传统剧场边界,推动戏剧艺术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泉州将文化记忆作为“演艺+文旅+产业”融合的实践延伸,福建省文旅厅打造的“周末戏相逢”品牌活动已形成常态化机制。该活动创新采用零距离快闪互动形式,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十二项非遗剧种引入标志性文旅地标及基层社区。 2025年以来,泉州在各县市区重点景区及文化场所开展不间断公益演出,平均每周呈现1~2场高品质沉浸式表演,构建“处处有戏、时时可观”的全域文旅新场景。 不仅如此,泉州还在文创产品领域推陈出新。木偶戏经典剧目《钟馗醉酒》角色的冰箱贴;小舞狮提线木偶……这些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就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给游客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记者走进西街“鲤物”文创店时,不少游客正在排队购买文创产品。“这个南音手摇木制音乐盒很有意思,让我眼前一亮。”山西游客郝女士见到“南音”系列文创甚是喜爱,一下买了2个音乐盒、5个冰箱贴。 “文创产品为游客提供了‘可带走的文化记忆’,融入了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尤受欢迎。”“鲤物”文创店创始人黄跃昆对记者说,不仅戏曲元素文创广受好评,店里的爆款“滴水兽”冰箱贴,每逢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仅当月就能卖出2000个。 为了让更多游客有“可带走的文化记忆”,泉州文旅集团创办的润物市集已实现每周二至周日日常化营业。今年五一,泉州文旅还赠送派发2500份文创好礼,“世遗泉州·全域旅游卡”整合453家业态,带动节日消费超30亿元。 从“看戏”到“入戏”,从“观光”到“沉浸”,文旅融合催生的新场景,让游客在食、游、购、娱中深度感受“泉州有戏”的独特魅力。 当暮色浸染开元寺的飞檐,古城的街巷仍回荡着南音的弦索叮咚。游客们提着装满“滴水兽”与“小舞狮”的文创纸袋,指尖还残留着木偶戏音乐盒的余韵;戏台上水袖与全息投影的刺桐花影尚未散尽,润物市集的灯火已为下一场相遇悄然亮起。这座“戏窝子”城市用千年文脉织就的锦缎,化作游客掌心的温度、行囊中的印记,成为世遗之城最鲜活的注脚——泉州有戏,戏在人间烟火里,戏在可触摸的时光中。 【专家视点】 《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 宋美杰 高雨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突破地域局限、与现代生活接轨,是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打破传统舞台与观众的物理隔阂,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融合了国漫与电脑动画,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观众群体平均年龄下降了30岁……舞台上,古腔古调依旧,台下却多了许多手持荧光棒的年轻面孔,“去剧场过周末”已经成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从“非遗”到“顶流”,从“小众”到“出圈”,地方戏曲“逆袭”的背后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断探索。在科技融合、叙事重构、人才培养、文旅联动等创新举措的推动下,传统地方戏持续焕发新活力,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以科技构景提供沉浸体验,开拓多维感知的场域。传统戏曲讲究虚拟写意,“一桌二椅”即完成了舞台布景,而年轻观众更偏爱感官刺激与沉浸式体验。众多地方剧种正探索利用影视技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创新舞台设计与互动体验。上海越剧院打造的沉浸式戏剧《黛玉葬花》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数字大观园”,观众可穿梭于虚实交错的园林装置间,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演。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延伸了戏曲的美学边界,回应了青年对“参与式”文化消费的偏好。 以叙事重构唤起情感共鸣,打通代际理解的通道。地方戏曲多用方言演出,高腔大调、四平八稳,因此让年轻观众“愿意听”“听得懂”是地方戏曲“出圈”的关键。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在尊重本体的基础上进行内容重构、语态翻译,建立戏曲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共情通道。新编京剧《霸王别姬》取消传统念白,改用字幕,使整体节奏更贴近现代戏剧。秦腔《楷模村》、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锡剧《装台》……地方戏从“讲古”转向“讲我”,关注现实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画像。 以青年演员担当舞台主角,接续古老艺术的传承。针对青年人才“挑大梁”机会较少的问题,一些地方剧团尝试通过“因人设戏”的方式实现精准培养。传承不是复制,更不是“替身式”模仿,青年不再被定义为传统技艺的“继承人”,而成为用新语态传播传统的“文化共创者”。当然,青年演员的加入不能只是“颜值化”“偶像化”,而应构建完整的职业路径与支持系统。只有当青年“想学、能演、演得好”,地方戏才真正拥有了向未来延展的内在动力。 以戏曲名片打造文旅IP,激发文化消费的动能。地方戏曲往往诞生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唱腔、节奏和动作风格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近年来,“非遗+旅游”“戏曲+街区”的融合业态不断涌现:从浙江嵊州越剧小镇、江苏淮剧小镇,到湖南长沙的“戏曲一条街”,各地通过场景化打造与文创集聚,使地方戏成为可驻足、可打卡、可消费的日常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 从文化生态来看,地方戏年轻化不仅是传播层面的热闹,更是产业链条上的重构。传统戏曲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正催生出一种“戏曲+”的新业态样本。传统戏曲不再是单一的演出产品,还成为体验产品、审美产品、时尚产品。新业态不仅带来文化消费方式的升级,也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利用。 地方戏的新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生动注脚,体现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应遵循“学古不泥古”的原则,深入群众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通过解构与重构赋予传统符号当代价值,更好地彰显时代气派、滋养人民心灵。用艺术规律驾驭技术革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地走向未来。文脉奔涌、声声入心的地方戏,必将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新时代华章。 (作者:宋美杰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高雨琪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科研助理) 【一线讲述】 《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 讲述人: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 周杰俊 作为扎根一线的戏曲工作者,我深知每一声锣鼓、每一句唱腔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期盼。 在福建泉州这座“闽南戏窝子”里,高甲戏如刺桐花般扎根千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承载着闽南人的精神血脉,而《围头新娘》正是这片沃土上绽放的时代之花。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名单公布,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光荣上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我们更加坚定:高甲戏的传承,既要仰望星空——用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脚踏实地——让戏曲走进千家万户。 去年在岑兜村“娃娃传习所”,看着孩子们穿着缩小版戏服蹒跚学步,我深深感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深耕民族精神家园的“双向奔赴”。我们与泉州第五中学、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泉州新隅小学等学校结对子共建,积极探索戏曲教学进课堂,促进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常态化。短短的时间里,高甲戏“戏曲教学进课堂”活动成果丰硕。共建学校传承创作的高甲戏《连升三级·求亲》《骑驴探亲》《送水饭》《扫秦》等作品喜摘“小梅花”和“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荣誉称号。当看到00后青年演员陈德佳在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拔得金奖头筹、安溪05后演员在抖音直播高甲戏变装收获百万点赞时,我深信,戏曲的种子,终将在青年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在泉州古城,高甲戏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我们积极参加“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府文庙李文节祠、天后宫古戏台持续开展惠民演出。今年五一,我们108位“簪花武士”在泉州重现宋江阵,千年的记忆如今在文旅融合的东风下再度上演,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我们创新编排了“黄蜂出巢”“八卦阵”等十大阵法,结合高甲戏的“吐火”“掷铙钹”绝活,让古老兵法焕发新生。这些实践让我们懂得:非遗保护不仅是建博物馆,还是让传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城市IP,让古老戏韵从戏台走向生活。 此刻,窗外刺桐花绽放,戏台锣鼓又将响起。我们愿做永不停歇的摆渡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让高甲戏这艘“文化之帆”,载着闽南人的乡愁与记忆,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光明日报记者冯家照采访整理)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