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省内动态 > 正文

大壮炉闯市场

2025-03-24 15:39: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许英森家里,有一架子的大壮炉,都是近几年各地客户订购的样品。

东南网3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蓝毅辉 文/图)

喝茶之人常说:“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若是到了闽南和潮汕地区就得再加一句:“炉必大壮。”

这些沉淀着工匠精神的茶器,让人们在品茗时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大壮炉形似元宝,高筒细腰,炉口翘起三片飞翼,飞翼结构可最大限度保证火苗与茶炉的接触。

大壮炉的第一代创始人许大壮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南靖马坪(今龙海程溪镇人家村一带),以制炉著名。据康熙《漳州府志》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风口刻花,工致异常,前此未有也。”

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人家村的许英森是漳州大壮炉传统制作技艺第十二代传承人。今年1月,他入选第五批龙海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早在明末,大壮炉就被运至龙海海澄月港,再经大船漂洋过海,行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尤其在清光绪年间,大壮炉销往日本,大受欢迎。随着电炉的出现,大壮炉的传统制作技艺逐渐失传。2014年,当日本客商寻找大壮炉联系到许英森时,他发现手工炭炉的市场在慢慢复苏,就算在本地也有不小的需求。

今年56岁的许英森自小跟着父亲学习马坪茶炉制作,他与妻子许珠珍将工作室安置在自家楼顶。根据记忆与实物,许英森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复原了祖上大壮炉的制作技艺,“当时订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手工制作花了好几个月”。

“只要原料还在,我就能做出当年的大壮炉。”许英森告诉记者,人家村特有的高岭土是大壮炉的配方关键,以此为原料搭配一定比例的砂泥,制作出的大壮炉经久耐用,经历炭火高温而不裂。

既然开炉,就不能只是做几次买卖,要把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在儿子许鸣山的帮助下,许英森开启了关于大壮炉的网络推广账号。

“没想到很多人发私信问我,真的还有在制作这么传统的炭炉吗?”许英森搓着满是泥灰的双手憨笑着说,“很多年轻人下单购买,还有特意上门探访拍摄的。”

在自家楼顶简易的雨棚下,许英森和许珠珍一个人揉土,一个人修坯,边上的电窑炉正烧制着四五个小号的大壮炉。在申报区级非遗成功后,许英森注册了大壮炉商标,每一个亲手制作的炉子上他都会打上印章,“现在村里还在做炉子的就我一家了,我力求将每一个炉子制成精品,让每一个享受传统炭炉煮茶乐趣的人满意,也能对得起有几百年历史的马坪茶炉口碑”。

刚烧制好的炉子,开孔、修边都做到精细。

许英森看着爱人许珠珍修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10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