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轩:愿做头“小牛犊” 扎根沃野
2025-02-19 10:07:54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陈总,播种机调试好了吗?月底要开始育秧了,机器要整备好,秧好半年稻,秧育好了我们今年再生稻的产量就有保障了,还有种子、肥料等农资都要准备好。”2月18日,浦城县石陂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干部李炜轩来到种植大户陈兆武的育秧工厂,耐心地叮嘱着。 李炜轩(右)耐心叮嘱育秧事项 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在石陂成立后,作为连接专家学者与广大农户的关键桥梁,李炜轩就像一头小牛犊,始终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保障粮食安全默默耕耘。 精准施策 筑牢再生稻产业发展根基 近年来,石陂镇坚持科技助力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发展再生稻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李炜轩通过挖掘资源潜力,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为改变土地碎片化的现状,在镇党委推动“双领办”工作机制的指引下,李炜轩引导村里大力整合土地资源。2024年,全镇耕地流转规模达到3.8万亩,流转率高达61%。同时,他建议镇、村两级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4年,该镇新增规模主体28个,有效带动了全镇再生稻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022年,石陂镇成功建成全省首片“五化”农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作为农技干部,李炜轩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再生稻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等生产全环节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李炜轩介绍再生稻产业(资料图片) 依托“科技小院”和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李炜轩积极对接农业部门申报开办“田间学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人才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科技的支撑下,石陂镇连续4年实现“亩产吨粮”的目标,亩均利润从255元大幅提升至1000余元,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再生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 科技特派工作成效显著 在农业生产一线,李炜轩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促进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石陂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李炜轩对接建设了8个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累计推广了36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他以廖俊波同志“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的精神为指引,大胆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 李炜轩指导农户管理油菜 为满足农户对科技知识的迫切需求,李炜轩组织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户362户,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诸多技术难题,让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养和生产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综合发力 乡村振兴工作硕果累累 李炜轩不仅专注于再生稻产业发展和科技特派工作,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李炜轩借助“南平淘村”小程序平台的优势,广泛宣传石陂镇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客商和人才的关注。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成功吸引3个客商投资项目落户石陂,引入12位“三乡人”和6名科技工作者投身农业生产一线,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的集聚。 为进一步提升再生稻产业的竞争力,李炜轩精心谋划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并积极对接落地总投资1160万元的农事服务中心和育秧工厂项目。通过完善再生稻产业链条,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提升,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效补齐了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学习廖俊波同志,就是要学习积极搭建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李炜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了石陂镇的农业农村发展,“我愿意做头‘小牛犊’,奉献自己的青春。”(柳志勇)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