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盘活农业碳汇资源 提升我省农业碳汇能力

2023-05-26 15:14:5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坚 瑞 谢晓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对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我省要充分发挥农业碳汇功能、挖掘农业碳汇潜力,盘活农业碳汇资源,让农业产生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实现农业由“碳源”向“碳汇”型生态系统的转变,贡献碳达峰、助力碳中和。

在农业碳汇中,我省正以茶园为突破口,在茶园生态修复与固碳减排模式下,推广碳汇型茶园超30万亩,茶叶平均增产2.7%以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4.7%以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3.3%以上。虽然我省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目前仅有茶园碳汇得到较广泛的认可,总体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农业碳汇核算难、交易机制不完善、碳汇市场活力不足、交易产品种类单一、农业碳汇价值宣传不足等问题。因此,采取完善农业碳汇监测核算体系、构建规范而具有活力的交易市场、创新固碳减排手段等措施刻不容缓。

完善农业碳汇监测核算体系。

制定低碳农业标准化方案。筛选一批智慧农服平台作为标准示范基地,形成细分领域的低碳农业标准化方案,推动制定从种子、水、肥、农药、农残,到播种、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低碳标准。建立统一的农业碳汇评价体系及科学核算方法。围绕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科学分析我省农业农村碳排放趋势、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及其行业和区域分布,对我省主要农作物的排碳量和固碳量进行测算。在做好前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农业碳汇的核算边界及标准,以权威性、客观性、科学性、可获取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探索符合国际规范、切合福建实际的不同地区农业碳汇项目核算方法学,建立适用于不同作物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确定不同作物的基线情形、额外增汇量、碳汇计量方法和监测程序。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提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业碳汇项目的认证、核算及评估水平,推动农业碳汇核查体系的发展完善。重启核证减排备案工作。通过启动农业碳汇项目核证减排备案工作,将现有的农业碳汇项目纳入到碳交易市场中,建立有效的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碳汇抵质押融资登记工作,为农业碳汇抵质押资产的处置和变现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数字农业碳汇监测体系。运用可视化模拟、物联网、智能决策等数字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碳汇监测系统,统一收集、权威发布实时农业碳排放与碳汇数据,指导碳足迹过高的农业主体更新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助力农业碳汇功能整体提升。

健全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

积极创新交易模式。结合深圳碳交易市场实践经验,在完善农业碳交易项目方法学,健全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的计量、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碳交易机制。可在现有生态茶园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逐步开发农村光伏扶贫碳减排、农村沼气碳减排、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碳减排、农田碳汇等交易产品,并将碳汇资源丰富的地区纳入碳汇交易试点范围,大胆探索农业碳资产市场化路径,如设计完善碳足迹积分制、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排权交易。探索设立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农业碳汇项目,灵活运用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活跃农业碳汇市场交易。依据低碳生产绩效完成度,给予参与主体不同梯度的碳市场额度。建设金融服务低碳农业制度。引导线上涉农金融平台加强银企融资对接,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与农林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高校开展农业碳汇抵质押融资合作研究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农业碳汇贷款管理能力,确保贷款“贷得出、有效益、能收回”。

创新农业领域固碳减排技术。

注重减排固碳技术开发。将农业固碳减排技术的开发作为政府推动绿色发展、数字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优先事项,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农用化学品对碳汇的影响,增强“固碳释氧”能力。推广畜禽健康低碳养殖,实施农药减量行动,建设绿色碳汇型果茶园,增加果茶园生态多样性,增强作物固碳能力,促进节肥增效,引入科学的农药使用方式。深挖农田土壤碳汇潜力,积极推广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减少土壤呼吸消耗土壤有机质及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高标准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将农业废弃物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循环使用,促进农业固碳增效。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闽ICP备15018385号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