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春节民俗
2023-01-28 14:51:38 来源:《浦城民俗》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 浦城的岁时节日民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变更,增添了诸多新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滋养。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习俗可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辞年,又叫辞旧岁;二是团年,特指除夕的家庭团聚;三是拜年,指各种形式的走亲访友活动。 “大人盼赚钱,小孩盼过年”“过年三天没大小”这些流传千年的俗语,是浦城人过年时欢度佳节的生动写照。除旧迎新,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浦城人的过年程序是繁琐复杂。尤其是在旧时的浦城,无论是有钱大户还是贫穷人家,在过年这个特定的节日里,都要认认真真准备,山珍海味也罢,小鱼小肉也罢,总要把年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喜洋洋。过了腊八,各家各户炒果子、蒸年糕、办年货、添新衣,忙得不亦乐乎;农历廿三,摆供品,送灶神,祈求降福,保佑子孙;年关将近,在外游子纷纷踏上回乡归途,过年的气氛在密集的人流中渐渐浓厚了起来。除夕前,扫尘除旧,张贴红纸,新旧交替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换新岁的意思。俗称大年三十。除夕这天有许多礼仪: 贴春联。贴春联是古老的传统,“春联”一词源于明初开始盛行,以红纸书写春联的方式广受百姓欢迎。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春联、迎春纳福。 吃年夜饭,又称为“圆岁”,是年节重要的节点。除夕一早,家家户户刀砧声不绝,忙得不亦乐乎。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中必须有一道鱼,寓意 “年年有余”,有的桌上会多摆一两套碗筷,意为“添丁”。合家老幼,团团围坐,笑语声声,其乐融融。 准备新年饭。按照浦城习俗,正月初一是不摸刀的。因此,在年夜饭之后,伴随着声声爆竹,炉膛燃起熊熊灶火,勤劳能干的主妇们还得不辞辛劳,把正月初一的饭菜准备好。 闷年猪。炊事既毕,在灰炉中用暗火闷烧巨块薪柴,余火能三四天不熄,取不断烟火的吉征。这习俗认为是次年养猪易大,称“闷年猪”,也叫“烧年猪”。 包压岁钱。除夕夜,还有一个重要仪式,是小辈向长辈拜年,称“辞岁”,此时家中长辈会拿出红纸包好的新币给未成家的晚辈分发压岁钱,表达了长辈浓浓的关爱,更包含着对晚辈的祝福和期望。 守岁。宋时,“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如今,大多数家庭都会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在延续中国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封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选择吉时放鞭炮关大门,称为封门。 到来正月初一这天,浦城的民俗也相当丰富。 首先,是开门迎财神。初一凌晨,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抢先开大门放鞭炮,把吉星、财神引进家门。并说吉利话:“财星高照,新年发财”。 随后,是早餐。这天早餐,全家老少都要喝金橘桂花茶,表示一年都清清吉吉。在浦城初一早餐是吃素食。早餐的素菜非常丰富,有豆腐一锅,上面撒红辣椒、青葱,锅里还有青菜、豆芽、冬笋、木耳等,寓意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初一这天,就除夕煮的“余饭”蒸热取食,讨个吉利语“有余”。食素食,也有戒杀生之意,其用意深远。 正月初一早餐后,每家都要带上年糕、红烛、香纸、鞭炮到社公庙给社公拜年,社公是一个村庄的神主,每个村庄都有社公庙。大家齐聚社公庙感谢社公一年来对全村的关照,以求来年平安吉祥,财源广进。正月初一拜社公以后,有些地方还有登高的习俗,爬得越高越好,寓意着这一年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正月里最重要的活动,当属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四,家家户户走访长辈拜年,礼品一般为冰糖桂圆干,打成三角包,用苇杆捆绑,贴上红纸。有的带儿携女到娘家父母长辈、兄嫂家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包红包。客人临回家时,主人一定会送上一对红橘谓清吉。在路上,遇到熟悉的人,也要相互作揖拜年,互道“恭喜发财”。初七起,大人小孩开始走街串巷舞龙灯,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迎接龙灯进屋,祈愿龙灯带来一年平安吉祥。 关于拜年,浦城还流传着这样两首民谚:“儿辈连日拜新年,红包裹着压岁钱。怀中满贮青果橘,何期坠落画堂前。”“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教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互长揖,恭喜发财贺新年。” 值此新年到来之际 小编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大展宏“兔” 万事顺意~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