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3-01-17 10:30:5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徐进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遵循。

◆坚定理论自信,牢牢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是高度一致的,统一于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创立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把握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新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把握历史大势,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展现出强大的、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六个坚持”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体现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人民至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信自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强调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方法论,强调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用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布局谋划问题。胸怀天下是唯物辩证法是内因外因关系表现在处理国内与国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强调从世界变化大格局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六个坚持”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科学指导意义,是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蕴含其中的时代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的飞跃”意蕴深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发展。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彰显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六个坚持”作为立场观点方法始终贯穿于其中,清晰地告诉我们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坚持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精神气质、胸怀格局和思想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六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价值认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人民评价的标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方位,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走向趋势,独立自主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勇担历史重任,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高水平的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个坚持”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是“两个结合”的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是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主动、赢得未来的重要遵循。

“六个坚持”体现了扎根中国实际的实践探索,其中蕴含的价值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观念相互融通,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式现代化模式话语权垄断的格局,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努力和成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平发展的正确路径,不仅有效破解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难题,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大借鉴意义。我们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

◆坚持知行合一,牢牢把握蕴含其中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必须依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实践,在融会贯通“六个坚持”的基础上,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的重大问题,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这样就越需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处理复杂问题、应对严峻挑战。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引,持续不断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本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既要进行全局谋划和长远谋划,也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当前与长远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因时制宜、超越常规,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持续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确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中作出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规划和科学部署,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作出科学谋划。对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的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都蕴含着新挑战、新机遇。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使命担当和发展策略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既要把握实践发展的连续性,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辩证看待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内在一致性,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切,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结构布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在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站稳中国立场,直面中国问题,系统化、深层次地探寻“中国之理”,在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上展现担当作为。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闽ICP备15018385号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