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花开叶家山
2018-09-12 15:38:13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是浦城历史文明的积蕴,还是古楼乡的风情,神美了叶家山的人文杰出?是儒理文化的传承,还是石龙山的厚重,造就了叶家山的源远流长?叶家山——南浦城学十三子叶文炳的故园。胜日寻芳,那宝地叶山、人文叶村,令人心驰神往。
正是叶家山秋祭宗祖的日子,我们经古楼进古村。叶家山在乡街之上880米的深坳,相距10余公里。宋代从宋仁宗朝起,就有了理学先驱周敦颐,接着程颢、程颐兄弟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元丰年闽北的杨时与游酢,“程门立雪”,得其真传,程颢曰:“我道南矣!”至南宋,朱熹集儒释道之大成为闽学先师。叶文炳是朱熹“读书起家”的学生,据《浦城县志》有载:“叶文炳,字晦叔,浦城人。宋绍兴二十年(1150)生。在家时,曾数次致书请教朱熹。淳熙十一年(1184)登进士,调晋江主簿。将就任时,他向朱熹请教如何居官临民,朱熹极详尽告诉他”。于是理学之花,盛开叶家山。 人杰地灵见古村,白云深处藏叶家。文炳家祖为何择此远离县城西向62公里的偏僻山乡而居?一世公宜承,医术高明,于宋仁宗年间从建瓯行医浦城,深得民心,见古邑秀丽富庶,娶刘氏女为妻,定居城里。二世公安节(1036-1112)三十一岁时考中进士,辗转江浙任地方官,曾知吉、袁二州,职五品,深得王安石赏识。晚年回故乡在皇华山麓创建书院,并在西乡购置山场。宋建炎间闽北范汝为作乱,四世公仲通“循理保家”迁浦城古楼,其后子孙在此勤俭治家,繁衍生息,世称叶家山。 “天赐荆山好彩凤,地将紫水活蛟龙。”祠堂前的一副对联,展示了叶家山人与自然和谐的村落选址,诗书耕读的建筑格局。站在村头北望风水宝地如画,三面连环的大山坳形成“凤”字,不到四平方公里的村落依偎在“凤巢”下。闽赣源头,山坳小涧,级级蜿流,似龙戏舞,穿过村西南出水口。古村近四平方公里,生活着百多户三百多人。一座座土马头墙的黑瓦房坐东北朝西南,由低往高分三层次呈梯形,有着三条村间横路。奇的是七座老屋有序排列,走十四步,就有一栋右上的七步青石阶门楼,进门为长方形天井,两边厢房,拾级上前厅,左右起居室,三进后厅两侧一为厨房,一为库房。石街老屋,虽沧桑岁月,仍古色古香,与县城小街无异。房前园地,瓜果满架,房后竹木翠绿,花树吐香,真高山福地,天上人间也。 桃源叶家山,有人说是仲通公闻听一户菇农年前收山回浙江龙泉过年,在山坪里留一个火堆六十天不灭,以为好兆头筑地入居。此说欠妥,自古至今有山规,无论烧炭烤菇清棚都须扑灭火种方离身,再说古人采的是野生菇,哪来的租山伐树?仲通公当自有考量——“生民之本,足食为先”。祖产地不仅宜隐,物丰适居,且西近崇安,北邻江西广丰,留去有如,是吉山祥地呵。 崇尚“七”字,是叶家山人的古朴民风,人居和谐环境。进村的古街中心,面积约66平方米,地面虽小,却印迹下神秘的叶村街头文化,涵蕴儒释道三教之理。下至中线的青石板为界,正好七步,左右也七步,称“七步金阶”。中线再上的方块地,用青砖立铺成纵横交错的“八卦图形”,村人叫“八字”。迎面墙下砌有三尺三寸高的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游人误以为祭台,其实是古时民间流行在桥道要冲或房屋墙基立此祥石压邪。这些皆为叶文炳“和顺齐家”的独创:“子孙中举或进士须举行过金阶礼仪,新娶媳妇盖红头从这里走八字后接进夫家,过世的老人在此停棺受儿孙祭拜后方出村入土为安。”平时节日,村人在此汇聚商议,共论村政天下事。 “七”字传奇,叶家山见多。村有七井,按北斗七星形状掘建,那是朱子脸有七星志,教人泉思尊师,心育梦想;那是村中走到祠堂七七四十九步,那是叶氏人不忘先祖……叶家缘何独钟“七”字文化?我思之,除叶家山传至文炳正好第七代的因素,还有着国人“七日一周,人有七情,开门七事,文人七宝,七步成诗,诗有七律,琴有七弦,乐有七音,书有七经,节有七七之夕”等传统内涵。还有一个典故,读《论语》载:东周子张找鲁哀公要个官做,等了七天没人理,就叫仆人捎话给哀公:“我听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远千里到这里,结果七天都不理我,你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莫是文炳从先人处事中得出“借七示礼”? 叶氏祠堂,是叶家山的“密码”,是全村团聚的殿堂,叶氏的源流,信仰的基石。 “叶公好龙”,在这里获得正确诠释。一般来说祠庙都在坐北朝南的高处之地以显神气,而叶家重要标志的宗祠却建在山下进村坐南朝北的峡口上。何也?村人有的说是节约山田,有的言进村先经过祠堂的大族家,后再回小家。我观之,寺中大堂横梁匾额上的“南阳堂”正朝北向,那是要子孙北仰祖地南阳的叶公呀。 你看,拱龙的门楼,造型宏伟壮观,砖雕精巧隽美。除门联含龙凤外,门楼顶上中间一颗琉璃龙珠,两边金色飞龙朝珠,意为“双龙戏珠”。宗祠里,二进式的建筑分前厅、天井和祖厅,祖堂两边中柱上攀援的两条金色虬龙更是栩栩如生。 源头活水,半亩深池。祠宗门前七步有口正方形水池,是山坳清泉的汇聚处,有人说建祠时因洗墨斗落池叫“墨斗池”,我以为此“墨”非彼“墨”,尚存的皇华山麓书院池清出莲,淤泥不染。自古学府池莲(廉)香,家祠庙前池明无“黑”。若采风集水说,巧是当日祭祖大会后,只见一阵雷电交加,云龙从北腾来,风生水起,龙泉涌喷池,池中间是渊潭,是否“龙池”?天光云影是师影,话水源头为先祖。从宗祠右横梁的“源流长远”与叶文炳的“正本清源”的本义来看,当是族人日照夜思的“清源池”。只有正本清源,方源流长远。 叶家山叶家祠堂内,木雕精美丰富,祖厅正中设神龛牌位,供奉历代享有清誉的叶氏先祖,每年清明节,叶氏后裔从各地赶来上香奉祭。叶家山人始祖在南阳堂,叶氏出自姬姓,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字子高,又称叶公,即成语中“叶公好龙”之主角,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文武全才。他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后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领人兴修水利,邑人莫不欣戴。 千秋功德,善莫大焉。浦城古楼人盛传叶氏史上有多位“丞相状元”。查资料果真宰辅有七。叶子高任楚国令伊(宰相)长达十九载,89岁寿终;其长子叶重官拜太宰晋侯。也许“东海龙王兴”,后裔多迁江浙闽,子孙中苏州叶梦得为北宋左丞;福建仙游叶颢不仅官任宰相,还一门八进士;浙江金华叶衡、字梦锡,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宁海叶梦鼎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明代福建福清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还有泰宁叶祖洽、建瓯叶齐高中状元,仙游叶颠中武状元,温州叶适中榜眼,明代隐浦城“匡山四贤”中的叶琛封侯……叶向高探祖浦城,诗云:“宠承钦命转南关,寸衷惟怀觐圣颜。暂驻柘城思族彦,拜祖亲诣叶家山。” 社庙在祠前小路边古树下,虽为小殿小院,是叶家山“天人合一”之所,民间神佑一方的道场。村人按时节来上香,祈福春种秋收,生儿育女,考取功名等。据传前些年重修庙时,大门右烽火墙中盘蟠一条大蛇(民间称小龙),左墙中藏隐一个蜂窝,状犹“千军万马”。庙门匾上为“迎龙社”,门两边书写“神龙腾空行天下,茂叶根深家深远”。 不到水口不见村,叶家廊桥就筑在村头峡口处,原称水口桥。廊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光绪二十六年被洪水冲毁,三年后重建以石砌拱桥,上用柱24根,构木质廊屋,桥中设“五显佛”为桥神,两边设美人靠,悬山顶抬梁穿斗,黑瓦飞檐,精巧细致,历经风雨,依然壮观非凡。读东面桥墙《环山亭记》:“观是间环水皆山也,图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面而是亭,适当其缺。”故取名“环山亭”。桥北三水泻下,高泉飞布,中流击石,低水潺行。叶家山风水林,叶茂根深是本“姓”。一棵棵参天大树,红豆木古,云杉苍劲,老枫秋红,“七叶一枝花”放美……水口桥亭是风景,也是一道军事屏障,传曾有匪道前来,见峡口如险关,抱头逃去。叶家山人牢记祖宗崇文尚武,清代出了叶芳苞、叶芳樽两位武举人。叶向高宰相在此诗赞:“地势纵横如金谷,水湾回似玉环。苍松翠竹千年茂,那得浮生半日闲。” 格物求是,为理学之真,传承创新的叶家山,就是这样一本读不完,慢看细悟的哲理书。理学的继承者、弘扬者与践行者叶文炳和叶家山人正是这本书的巨匠。《浦城县志》中有载他“在昔晋江主簿任上,汀漳边界豪民相仇敌,乘机倡乱,镇帅选官抚谕,众官皆畏惧不敢去,文炳挺身而出。到达后,折之以理,诸豪慑伏。当他担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录事参军时,发生边事调州营兵,兵士害怕,不敢出征。文炳晓之以理,使兵士振奋,尽力把白州收复。在晋江,他掌管刑狱和船舶事,拒绝贿赂,不迁就公卿贵人的请托。知仙游县时,决累年滞狱;括废寺田,增廪以养士;差役久为平民害,劝立义役,均产通差,秩满进朝,上便宜三事,授和州通判,将行父丧,回乡。嘉定九年(1216卒。”生前他常说:“贪自多欲,如意不受,赂安从得。清心寡欲,正本清源乃我儒功用也。”文炳去世后,县志立传,越山下理学十三祠有他座像,其事迹载入《四库全书》和《中国名人大辞典》,当年的同窗好友真德秀为他写下墓志铭,称文炳公“其洁己爱民,初终一意不易”。 而今,“正本清源”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叶文炳为官之道值得学习,人格魅力历久弥香。叶家山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是第四十代,后裔近万人,在海内外,才杰济济,名人多多。无论在那,不变的是叶家人的心灵、品质、情操、智慧和理想。时下,古老的叶家山已列入闽北朱子文化生态保扩区,其祠堂2016年被浦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家山人笃行着祖先的族规家训:福荫子孙多种树,学文习武耕福田。
王德仁/文 柳志勇/摄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